曾巩,唐宋八大家中的陌生人
人物导语
“唐宋八大家”这个名号,我们从小就如雷贯耳,他们的诗词文章,从小学时代起,就屡屡在课本中出现。
韩愈、柳宗元、苏轼、欧阳修……个个都是文学史上大佬级别的人物,个个都有佳篇名句流传后世。
苏轼的“大江东去”,韩愈的“天街小雨”,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
纵使没有太高的文学造诣,这些句子有时也会从我们的脑海中闪过。
但是,你能数全“唐宋八大家”这八个人吗?
让我们掰着手指头来试一试,唐代的韩、柳,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还有一个是谁呢?
多数人数到这里都会挠挠头,哦,还有一个曾巩。
曾巩,唐宋八大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位,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透明人。有时我们甚至会怀疑,这个人是不是被拉来凑数的?
到底是不是凑数的,先从“唐宋八大家”这个称谓的由来说起。
明初有学者选“八大家”诸人的文章为《八先生文集》,明末茅坤明确提出“唐宋八大家”这个称号,并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于是后世“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
红极一时者有可能是浪得虚名,但如果不是真有两把刷子,怎能被流传诵习上千年?
再看看与他同时代的人如何评价曾巩。
王安石:“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辙:“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
同时代的大咖们对曾巩如此推崇,想来曾氏必有其过人之处。
那么,到了今天,他怎么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透明人呢?
今天,素材君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务实为政
俗话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曾巩的文章诗词,就得先从他的为人处世说起。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生于1019年(北宋天禧三年),其祖父、父亲都曾为朝中大臣。
曾巩天资聪慧,幼时读诗书,脱口即能吟诵。良好的家庭环境,再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曾巩年轻时就因博学、善文而声名远扬。
踏入仕途之后,曾巩曾在多地担任地方官,他又以勤政务实受世人称颂。
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时,朝廷从各地调集民工治理黄河,要从他的治下调丁2万。
按规矩,是3丁抽1,意思是从三个男丁里抽调一个做民夫。
但曾巩对数字极敏感,觉得这个比例有问题。他马上开展人口普查,从下至上,层层上报,反复核实,最后发现,9丁抽1就能满足征丁之需。
按照这一比例,他圆满完成了朝廷安排的任务。
他的这一务实之举,既满足了朝廷的人力需要,也减轻了百姓负担,可谓善政。
当时齐州境内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不法之徒,杀人越货,无恶不做。
曾巩上任后,先搜集到足够证据,再派兵将他们悉数抓获,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地方治安风气为之一新。
他还修建了齐州北水门,疏浚了大明湖,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
因为感念曾巩的一系列善举,当地百姓后来在千佛山建立曾公祠,在大明湖畔建立南丰祠(曾巩又称南丰先生),以纪念这位务实、爱民的好官。
曾巩后来调任洪州(江西南昌)知州,在任内恰巧赶上瘟疫流行。
他腾出州衙门的官舍作为临时收容所,给那些染病需隔离的百姓居住,还延请医生给他们治病,并免费提供饮食和衣被。
屋漏偏逢连夜雨,瘟疫流行又赶上大军过境。当时,北宋朝廷派出军队讨伐安南,大军每路过一地,都把当地百姓折腾得够呛。
为此,曾巩提前制订了接待预案,从军队驻扎地点、过境路线到劳军物资的准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尽量不叨扰百姓。
结果,从军队入境到离开,洪州老百姓居然都没有察觉,对于身处灾患中的他们来说,可谓幸事一件。
曾巩一生在基层为官多年,曾在七八个地方担任过知州,所到之地,均有政绩。上面列举的不过是十之一二。
曾巩的施政风格是:少议论,多实干。尤其在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能够从实际出发,为百姓着想,因而总是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朴实为文
曾巩的文风和他的政风如出一辙,历代学者对其文章的评价都离不开几个关键词:质朴、淡雅、冲和……
他的文章从不堆砌辞藻,更不刻意煽情,他不会引经据典来显示自己的博学,也不会挖空心思、锻造金句让人们传诵。
严谨的布局结构,严密的逻辑推理,温和的叙述语气,这些才是曾氏文章的特色。
唐宋八大家的诗文,要论雄健有力,韩愈当数第一;要论才气逼人,当推苏轼为首;要论哲思批判,无人能出柳宗元之右。但如果要比赛谁的议论文最细致周密,谁的说理最令人心服口服,则冠军非曾巩莫属。
简单概括就是一句话:曾巩的文章初看起来没啥文采,但深入研究却发现满满都是干货。
因为曾巩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他更是一位勤政务实的基层官员。面对民间疾苦,别的文人还在琢磨着怎么字斟句酌发感慨,曾巩已经撸着袖子干开了。
这样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质朴无华。
曾巩并非没有文采,他也曾给皇上撰写过制诰,文辞华丽流畅,气势慑人。他不是没有能力走华丽路线,他只是不愿意。
曾巩是一位有理想的大儒,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他认为写作是为了立志明道,认为“文章之得失,岂不系于治乱哉?”
所以,他更注重文章带给人们的实际意义,而不是文采本身。
比如他有一篇《越州赵公救灾记》流传后世。
文章以“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开头,单刀直入,没有一句废话。
然后,他既没有渲染灾情的严重,也没有颂扬主人公赵汴的精明强干,而是写了一份干货满满的救灾方案。
但是其中的每一条政策,每一个数字,都是沉甸甸的实情。
列举完一系列举措,曾巩发出感慨:“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没错,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把赵公高效的救灾方案传播于天下,示范于后世。
一切谋篇布局,一切行文造句,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服务。
因为这种务实的作风,曾巩的文章中很少有动人的佳句,因此很难在坊间流传,也因此常常被大众所忽略。
但是所有专业学者,甚至所有经历过一些世事的中年人,都能读出其文章的非凡、独到之处,都会承认其“唐宋八大家”的称谓实至名归。
或许你会觉得,比起苏轼、欧阳修来说,曾巩的文章枯燥无味,不值得学习。
但是事实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最值得学习的恰恰是曾巩。
苏轼、欧阳修那些才华横溢的诗词文章,出自其深厚的学养,更出自其天赋的英才,俗话叫做“祖师爷赏饭吃”。我们尽可以欣赏,但是永远无法模仿。
但曾巩是一位可以模仿的技巧大师,他的布局谋篇,他的行文逻辑,他的质朴文风,这些都是可学的,不考验天赋,只考验你是否用心,是否勤奋。
人物解读
曾巩为何会成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陌生人,想必大家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那务实的作风、朴实的文风,深受文人学者推崇,但也正因为此,他常常被大众忽略。
他没有文采熠熠的佳作名篇流传后世,但他那平实质朴的文字,能把是非曲折剖析得一清二楚,能把仁政善举讲解得条清理晰。谁说这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才能?谁又能否认他的文学地位?
可见,不是曾巩的文章没有价值,而是浮躁的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中的价值,阅世尚浅的我们还没有读懂其中的价值。
朱熹晚生于曾巩数十年,他曾有言:“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千年之后,素材君也想发出同样的感叹:何世之知公浅也!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