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人物素材 > 古代人物

于谦:功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浏览次数:
有用: | 

人物导语

一看到“于谦”这个名字,大家是不是就想到了“抽烟、喝酒、烫头”三大爱好?

素材君也是德云社于谦老师的粉丝,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可不是他,今天要说的是那个挽救了大明江山的民族英雄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的这首《石灰吟》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是他的生平故事你是否了解呢?

少年立志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出生于浙江杭州府。其祖父曾担任过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一直在家乡隐居,没有做官。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仰慕宋代名臣文天祥的气节,把他的画像悬挂在自己座位的旁边,几十年如一日。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考取辛丑科进士,从此踏上仕途。 

他读书时以文天祥为偶像,为官后同样以其为榜样,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终其一生达到了与偶像相同的高度。

在中国历史上,他们都是以忠义和气节名耀千古的人物。

适用话题:立志、偶像

两袖清风

明宣宗的时候,于谦已经升任晋豫巡抚,就是河南、山西两省的巡抚。

他为官清廉,关心民生,获得了“于青天”、“于龙图”的美称。

到了明英宗的时候,出现了明代历史上第一次严重的宦官乱政。大太监王振只手遮天,独揽朝政,朝野上下无不仰其鼻息。

一次于谦要回京述职,当地官员给他送行的时候,看到他的行李只有一些简单的衣物,有人就提醒他:

“大人,现在是王振专权,回京述职的官员都得给他送礼,否则就会倒霉。虽然大人为官清廉,家无余财,但是好歹可以带一点干菌呀,线香呀这些土特产,送送王振也好啊。”

于谦听了一笑说:“吾惟有清风而已,且交际之物几何,而闾阎短长可畏也!”(闾阎指里巷,闾阎短长指老百姓的议论。)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诗的名字叫《入京》: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于谦的清廉和刚直从中可见一斑。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被送行的官员不幸言中。

于谦虽然劳苦功高,但是王振看他两手空空而来,分明是不把自己放在眼里,非常恼火。于是罗织了一个罪名,把于谦下了大狱,还要处他以死刑。

晋豫两省的百姓听说于谦遭受莫名之灾,一时群情激愤。他们联名上书,还组织了请愿团,到京城请愿。

王振一看民意反响这么大,也不敢太过分,就找了个台阶把于谦放了,但是贬官在所难免,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后来由于于谦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又逐步被提拔到兵部左侍郎。

适用话题:清廉、气节

力挽狂澜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部落首领也先率兵大举来犯。

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今天河北怀来)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

经此一战,不仅天子被俘,明朝大军也死伤数十万,包括内阁成员在内的朝廷重臣五十余人全部被杀,大明王朝遭受重创。

消息传回京城后,朝堂之上哭声一片,乱作一团,群臣惊恐万分,六神无主。

有人提议向南迁都,学习南宋以求苟安自保。

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大喝一声:“言南迁者,可斩也!”

没错,他就是于谦。

当时受命坐镇北京的是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他临时决定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

情势凶险,已不容于谦推辞,就这样,他把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担在了肩上。

皇帝被敌军俘虏,明军作战必定投鼠忌器,再加上国不可一日无君,考虑到这些因素,于谦首先拥立郕王登基。

然后他从全国各地抽调二十万预备役部队进京抗敌。

“北京保卫战”就这样仓促地打响了。

十月十一日,蒙古部队抵达北京城下。于谦以兵部尚书身份分遣诸将,率师列阵于九门外,并亲自督战。他下令:

临阵将领不顾部队先行退却的,斩将领;军士不顾将领先退却的,后队斩前队。

在他的指挥下,明军上下一心,誓死卫国,多次击退敌军进攻。

京城群众也被动员起来,拿起砖石投掷敌人,喧声震天。

蒙古军久攻不下,又听说明朝各地的勤王部队马上要赶到,只好撤军。

明军乘势追击,一直追到居庸关才罢休。京城终于转危为安。

蒙古部落首领也先至死没想明白,自己气势如虹的数十万铁骑,为何会败在于谦带领的一群“乌合之众”手下。

他不会明白,是“保家卫国”的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勇气,支撑于谦和他的士兵们打赢了这场看起来毫无胜算的战争。

于谦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勇气和坚守,就没有军民一心的英勇奋战,而整个中国的历史也将会是另外一种走向。

适用话题:爱国、忠诚、勇气、责任与担当

含冤而死 

可是,“功满一身,谤满一身”。就在北京保卫战之后不久,为大明王朝立下不朽功勋的于谦却迎来了人生的最大悲剧。

蒙古兵败后,把俘虏的明朝前皇帝英宗给放了。

现任皇帝本不愿接他回来,害怕哥哥回家后自己的皇位不保。

关键时刻,又是于谦站出来主持正义,在他的劝说下,英宗被接回了家。

几年之后,几个大臣密谋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南宫复辟”,夺回了皇位。

政变成功后,第一个受难的就是于谦。

发动政变的大臣中有一个叫徐有贞,当年就是他主张南迁,在朝堂上受到于谦大声喝斥,因此声名狼籍,没想到如今重新得势。

在他的撺掇下,英宗以“拥立外藩”的罪名把于谦下了大牢。

与于谦一起受难的其它大臣想要辩解,但是于谦只是淡淡地说“辩何益?”

他心里明白,别人就是想用“莫须有”的罪名把自己整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英宗皇帝其实也明白于谦是冤枉的,但是手下人劝他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意思是不杀于谦我们的政变就名不正言不顺。

一想到会危及自己的皇位,英宗也就默认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于谦领受了皇帝对他的“奖赏”——斩决。

行刑当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

于谦被杀之后,按例还要抄家。

执行人员开门一看,家中竟然空空如也,除了一些生活必需品,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萧然仅书籍耳”。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此后数年内,诬陷于谦的奸党们一一劣迹败露,事情真相逐渐大白于天下。

弘治二年(1489年),明孝宗给于谦彻底平反,追赠他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号肃愍。

数百年之后,同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到杭州任职,他在西湖边看到于谦祠已经破败,于是自掏官俸重新修缮,并亲笔题下楹联:

“功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畅销书《明朝那些事》中这样评价于谦: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

“于谦不但才能过人,品德上也几乎无可挑剔,所谓德才兼备者,千古又有几人!”

适用话题:正直、清廉、品德与才能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