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社会万象

关于抗疫标语的作文,你选择哪种立意?

发布时间:2020-03-31
浏览次数:
有用: | 

命题背景 

全民抗疫期间,一些口号和标语一度成为网上的热点。

许多社区和农村的宣传标语,用词直白又不失幽默,为大家所冿津乐道,在网上广为流传。

写在日本捐赠物品上的诗词,更是在网上火了一把,有人拿它们和“武汉加油”相对比,非要分出个高下,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争论。

有人说唐诗宋词更有文化内涵,有人说“武汉加油”更质朴有力。

对此,《人民日报》高屋建瓴地予以点评,算是一个结论:“文辞表达各异,但心意相通,目标也相同。”

素材君更喜欢《红网》的一篇评论,其中说道:

“在抗击疫情、凝心聚力面前,运用诗意的语言还是平实的文字,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并不矛盾,或许形式不同、或许风格迥异,但这些文字背后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对灾难共情、为人们鼓劲,传递善意和支持。”

“抗击疫情”是今年作文备考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一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许多作文题目,而宣传标语,也是一个不错的命题切入点。

比如下面的这道作文题,它既关注了时事热点——抗击疫情,又切合了时代热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能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说理能力,因此是一道优质的作文题目。

原题回放

(湖南某中学2020届高三月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大疫之时,很多标语引发了网民的关注和热议。

乡间标语:

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

街头标语:

武汉人,不服输,疫情面前不低头。

你加油,我加油,战胜病毒有盼头。

众志成城齐努力,誓把病毒全抗击。

日本援华物资标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盛唐•王昌龄)

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盛唐•日本大臣赠中国僧人语)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先秦《诗经•无衣》) 

这些语言承自先民,馈自邻邦,萌于热土,其中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给与大疫抗争的中国人以鼓舞和力量。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更给我们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带来诸多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就此谈谈你的感触和思考。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同样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包括材料和任务两部分。

所给材料是三种抗疫标语,所设定的任务是:“对于如何传承、创造和运用民族语言”的思考。

题目还给出了一个思考角度:“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和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

明确了写作任务,顺着这个思考角度,进行正确的立意并不难。

“乡间百姓标语”,自然就是民族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传统中国诗文”,自然就是民族语言的传承。

作文立意可以有两种:

从“乡间百姓富有生活气息的标语”出发,来谈民族语言的创造发展、灵活应用;

从“日本人对传统中国诗文的运用”出发,来谈传统文化、民族语言的继承和发扬。

当然,也可以二者兼顾:运用民族语言,既要注重传承,也要注重创造。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题目中对“乡间标语”和“中国诗文”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们无论是“萌于热土”还是“馈自邻邦”,都“蕴含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因此,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我们可以重点围绕其中一方来写,但决不能肯定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否则就属于错误立意。

下面,奉上素材君的一篇下水文,权当是抛砖引玉。

文化需要传承,表达不妨创新

疫情期间,一些标语和口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实在家防感染,丈人来了也得撵。”这则乡村宣传标语,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走心又接地气,让人过目难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则写在日本捐赠物资上的标语,让我们感动于异邦友人的浓浓善意,又震撼于民族文化的温暖和美好,因而广受好评。

诸如此类的标语,还有许多。它们或以优美的古诗词为载体,或以新颖灵活的表达为特点,实现了共情,抵达了人心,因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民族语言要想得到良好的运用与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创新两种思路。

中华传统文化,向来是我们的骄傲和自信所在,在语言、文学方面,更是金玉锦绣,洋洋大观。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微言大义的《春秋》《史记》,到雄奇瑰丽的四大名著,中华民族从来不缺精美的语言,隽永的文字。这些都是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小心呵护,认真传承。

有时候,一句优美的古文诗句,能胜过千言万语的直白表达。一句“朝为青丝暮成雪”,让青春不再者为之喟然慨叹;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海外游子为之心头一颤;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让郁结于胸者豁然开朗;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让失意之人豪气顿生。这些诗句穿越千年而来,感染力却丝毫未减,我们写上一篇长文,也未必能比它们引发更多共鸣。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的民族语言,把它传承好,我们就能口齿生香,余音绕梁。

除了做好传承,在有些场合,语言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

那些令人过目难忘的乡村抗疫标语,就是智慧和创意的集中体现。抗疫宣传,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听得懂、记得牢,并且从心底里认同。文绉绉的书面语,尽管表达精准,农村老百姓却和它们有距离感,很难入心。这时候就需要贴近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去表达,这样才能取得预期效果。你说“气溶胶传播”,他们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你说“丈人来了也得撵”,他们自然就明白了疫情形势的严峻。

所谓“文无定法”,语言表达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处于不同的场合,出于不同的目的,就应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年轻人交流,用网络流行语能拉近距离,在农村做宣传,用乡间俚语才能抵达人心。灵活运用,不断创新,才是语言使用的最高境界。

没有传承的文化就是无源之水,缺乏创新的文化同样没有生命力,继承和创新对于民族语言同样重要。只有在传承中汲取养分,在创造中发出新芽,民族文化的大树才能日益粗壮,永远茂盛。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仅用于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