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好词好句
浏览次数:
有用: |
关于“端午节”的词语
- 龙舟竞渡、粽子飘香、五月端阳、风雨端阳、仲夏端午、人声鼎沸、家家插艾、艾叶飘香
关于“端午节”的歇后语
- 过端午的龙头——光耍嘴。
-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 端午节拜年——不是时候。
- 端午节包粽子——有棱有角。
- 端午节吃饺子——与众不同。
- 端午节后布谷叫——过时啦。(比喻迟了。)
- 端午节卖历书——过时货。
- 端午节的黄鱼——在盛市上。
关于“端午节”的谚语
-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
-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 家有三千艾,郞中不用来 。
-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 土俗清明供祀墓,诗家端午吊离骚。
-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划龙舟。
-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 端午佳节,菖蒲插屋。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
-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端午节是为什么而设立的?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波浩淼,空空荡荡,但是如此宽阔的大江,也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大臣洗刷冤屈啊。)
-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端午日》(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楚国早已灭亡,屈原早已离世,世事变迁,到今天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只有伟大的《离骚》还在世间传诵。)
-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宋·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我放声吟诵楚辞,来度过端午。此时我漂泊在天涯远地,是一个匆匆过客。)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宋·苏轼《浣溪沙·端午》(到了端午节妇女们按照习俗用彩线缠绕在手臂上,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
-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宋·欧阳修《渔家傲》
- 五月五日岚气开,南门竞船争看来。——宋·范成大《竹枝歌》
-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宋·苏轼《端午六幺令·天中节》
-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宋·文天祥《端午》
- 画船纵横湖水滨,彩丝角黍斗时新。年年此日人皆醉,能吊醒魂有几人?——宋·胡仲弓《端午》
-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描写“端午节”的句子
- 粽子的清香缓缓地从锅中溢了出来,我贪婪地嗅着这一丝丝、一缕缕棕香,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 轻轻剥开青绿色的粽叶,一股粽香味扑鼻而来,露出乳白色的糯米。沾点白糖,轻咬一口。嗯,粽子的味道真好!
- 粽子的馅有肉、蛋黄、豆沙、枣子等多种。剥开绿油油的粽叶,里面就是香喷喷的粽子了!真像一个粽子精灵披着一件绿色的棉袄呢!我要开始吃粽子了,我一口咬下去,啊,粽子真好吃啊!这又香又甜的味道一直到我的心里,使人陶醉了。
- 芦苇的长叶,江南的糯米,还有蜜制的大枣,包制成一只只粽子,开水一煮,苇叶清爽的香气,糯米浓腻的粘香,还有蜜枣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样的享受啊。什么样的人会有如此的妙想,让千百年的人们都为之沉醉。许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习俗有的也稍有改变,但不变的是淳朴厚道的民风人情,不变的是人们在端午节年复一年的欢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许会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渗入骨髓的乡心乡情,磨不掉珍藏在记忆里一幅幅老照片的温馨气息。“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年岁岁端午节,岁岁年年故乡情,家乡的端午节,我无论在那里,都能闻到棕叶里你的香甜,都能看到到艾蒿里你的容貌。
- 女人们围坐在一起,手举艾叶,嘴含细绳,轻轻拨一勺糯米,细绳在粽叶间穿梭;而男人们则忙着烧开水,烫艾叶,煮新粽。一切准备就绪后,男人女人们来到江边,搭起祭祀台,奉上热气腾腾的粽子,念旧诗,拜三拜,潜心祈福。
- 端午节,传承了一种情怀,悲壮而凄美,气吞山河。它向世人所传达的,是一个诗人忧国忧民、热爱故土的高尚风格。端午节,沉淀了一种精神,厚重而坚固,历久弥新。它向世人所阐述的,是一个勇士不畏暴虐、坚持斗争的伟大壮举。两千多年以来,端午节所特有的这种情怀和精神,从来未曾改变……
- 端午节快到了,大街小巷,到处飘散着粽子的馨香,也随处可看到手拿艾蒿菖蒲的人们,脸上布满节日的喜气。家家户户的门楣上、柱子旁早挂上了一把把新鲜的菖蒲艾蒿,它们为主人把持着门槛,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驱除着邪气,守护着安宁。
- “佳人辟新叶,婉转裹柔丝。心如青苇叶,层层有相思。”那时的浪漫当是如此吧。在草长莺飞的季节里,那颗婉约而柔软的心会被谁的情丝所牵,竟让我为之沉迷。
- 那时的端午节每每会到河边采来苇叶,傍晚我们围坐在母亲身旁,看着修长柔软的青叶,是如何在母亲手中变成一只只棱角分明,却又圆润的粽子。那时只是想着如何能多吃两只,而忽略了母亲看我们时的眼光。渐渐长大,渐渐明白,那一根根缠在粽子上的丝线,就像母亲的心思一样柔软。
- 屈原,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我也买来艾蒿菖蒲挂在门旁,看着翠生生的菖蒲,闻着扑鼻的艾香,我的思绪载着我的心儿,穿越千山万水,回到了家乡,仿佛闻到了餐桌上的棕子清香,看到了小河里的龙舟竞渡。
-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升腾着蒸气。两个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就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香味。
-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屈原的内心充满愤懣和无奈,他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祖国,为国捐躯,可是昏庸的国君不辩忠奸,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那不屈的灵魂就升华成为一种忠贞爱国的伟大民族精神。粽香总会如期飘荡在五月端午这一天。无论风雨,不管磨难,祖祖辈辈怀念祭奠,吃不完的粽子,道不完的情。
“端午节”的起源
- 纪念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汨罗江。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 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龙的节日 五月初五是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端午节”的习俗
- 悬钟馗(kuí)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相传在唐代,唐玄宗有一天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 挂艾叶菖蒲 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 赛龙舟 相传屈原投江自杀后,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人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 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 饮雄黄酒 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
-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