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好词好句 > 叙事

描写“元宵节”的好词好句

浏览次数:
有用: | 

001.jpg

描写“元宵节”的词语

  1. 耍龙灯、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腰鼓舞、猜灯谜、对对联、上元节、春灯节、吃元宵、赏花灯、闹元宵
  2. 阖家团圆、兴高采烈、欢欣鼓舞、欢天喜地、明灯辉映、普天同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载歌载舞、火树银花、团团圆圆、阖家美满、灯火通明、张灯结彩、皓月当空、华灯初上、花团锦簇、人山人海、光彩夺目、目不暇接、绚丽无比、眼花缭乱、灯火辉煌、锣鼓喧天、人如潮涌、和和美美、月圆之夜、热泪盈眶、五彩缤纷、鼓声不断、红红火火、络绎不绝、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大饱眼福、车水马龙
  3. 摩肩接踵(摩:接触;踵:读zhǒng,指脚跟。肩挨肩,脚尖连着脚跟。形容人多拥挤,或比喻事物接连不断的出现。)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注释】“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出处】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3.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出处】唐·崔液《上元夜》
    【注释】玉漏银壶:古代计时的器具;铁关金锁:比喻城门。
  4.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出处】明·唐寅《元宵》
    【注释】社神:土地神。古代每逢社日(分春社,秋社两种)有祭祀土地神,祈祝丰收的习俗。
    【译文】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没有灿烂的灯,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5.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出处】唐·苏道味《正月十五夜》
    【注释】 星桥:星津桥,唐时洛阳皇城外的一座桥; 铁锁开:比喻京城开禁;暗尘:暗中飞扬的尘土;游伎:歌女、舞女;秾李:此处指观灯歌伎打扮得艳若桃李;落梅:曲调名;金吾:原指仪仗队或武器,此处指金吾卫,掌管京城戒备,禁人夜行的官名;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计时器皿,即滴漏。
  6.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出处】唐·李商隐《诗曰》
    【注释】衢:读qú,指四通八达的道路。
    【译文】像山一样高的闪烁的灯光像月光一样洒满了京城,装饰华丽香艳的马车把宽敞的街道都堵塞住了。
  7.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处】明·唐顺之《元夕咏冰灯》
  8.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出处】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译文】很多的宫女翩翩起舞,当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传到天上。
  9.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出处】元·元好问《京都元夕》
    【译文】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
  10.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出处】南宋·姜白石《诗曰》
    【注释】钿:读diàn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11.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
    【出处】北宋·毛滂《临江仙·都城元夕》
    【注释】滂:读pāng。
  12.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出处】明·王守仁《元夕》
  13.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出处】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关于“元宵节”的谚语和歇后语

  1. 苞米面做元宵——捏不到一块儿。
  2. 正月十五才拜年——晚了半月。
  3. 正月十五的龙灯——任人耍。
  4. 正月十五的走马灯——反复无常。
  5. 正月十五赶庙会——随大流。
  6. 正月十五看花灯——走着瞧。
  7. 正月十五贴春联——晚了半月。
  8. 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月。
  9. 正月十五云遮月——不露脸。
  10. 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
  11. 柳条篮子摇元宵——滚蛋。
  12. 元宵掉进糨糊盆——糊涂蛋。
  13. 元宵里裹爆竹——糖衣炮弹。
  14. 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15.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如果是阴天,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就会下雪。)

描写“元宵节”的好句好段

  1. 传统春节是以除夕夜的鞭炮开始,以上元夜的彩灯收尾的。一个震天动地的声响,一个绚丽夺目的色彩,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想象力。
  2. 正月十五元宵节看灯,老北京人一般叫做“逛灯市”,或者叫做“闹花灯”,也有叫做“踏灯节”的,民国竹枝词里就有“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无论是一个“逛”字,还是一个“闹”字,或“踏”字,都体现了那时灯节的张扬劲头儿。我以为,只有立春被称之为“咬春”、“打春”、“踏春”,才能够与之对仗和比拟。那劲头儿,就类似西方的狂欢吧?都是迎接春天到来的心情的一种宣泄吧?
  3. 我佩服中国人的智慧,简单的一盏盏灯,在我们的手里,可以变化万千,展现着丰富无穷的想象。《京都风物志》中,曾经有过这样对元宵灯的记载:“其灯有大小、高矮、长短、方圆等式,有纱纸、琉璃、羊角、西洋之别,其绘人物,则列国、三国、西游、封神、水浒、志异等图,花卉则兰菊、玫瑰、萱、竹、牡丹,禽兽则鸾凤、龙、虎以至马牛猫犬与鱼虾虫蚁等图,无不颜色鲜美,妙态纯真,品目殊多。”在这里,人们已是看灯不是灯,有着更多象征的意义和美好祈愿在灯里面了。缤纷的灯光幻影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包括审美、性情、志趣、祈愿与民俗诸多方面,众多的灯汇聚一起,就是一个小百科全书呢。
  4. 如今,我们的春节越发重视了除夕夜的鞭炮,伴随着高科技和财大气粗,越来越惊天动地。但是,元宵夜的灯显得有些不大给力。我们春节的仪式感,已经日渐衰弱,在收尾时候的元宵节更显得有些疲惫,仿佛力不从心。元宵还是在吃,灯却没有以前那样的辉煌和丰富。
  5. 元宵节曾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极尽古典的缠绵旖旎。想想那时,明月初上,杨柳依依,温婉佳人,如玉君子,市井上华灯炫彩,情人眼中顾盼流光,是何等光景?即便此后光阴流转,伊人不在,仍不辜负那思过、恋过、等过的时光。如今,我们的黄昏在办公室里,在交通工具上,在手机里——我们不仅失去了黄昏,还失去了相会时的柔情缱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已渐渐成为彼岸风景。此岸的我们,在这个崇尚力量与速度的世界,活得躁动而又孤独。此时,我们愈发渴望千年前的幽幽月色,渴望情人的脉脉眼神,渴望在那如雾般的诗意,重新变得柔软与丰盈。
  6. 灯市的花灯真多啊!每个小摊的架子上都挂满了花灯,翘起的竹竿上也挂满了灯,甚至连地上也放满了灯笼。有漂亮的荷花灯,有色彩鲜艳的菠萝灯,还有有趣的哆来A梦灯,有做工细致的藕灯,有展翅欲飞的飞机灯,有可爱的兔子灯,一个个活灵活现。你看那荷花灯的花瓣金灿灿的,碧绿的荷叶上还有“小青蛙”哩!菠萝灯的颜色最多,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粉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这时一阵微风吹来,千万朵花灯摇曳,就像天上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7. 今年最美的是东昌路两旁悬挂在树上的彩灯。它们有的像星星,有的像雪花,有的像荷花,还有的像流星划过夜空。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流光溢彩,非常壮观。
  8. 地上彩灯无数,天上还飘着很多许愿灯,它们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飞向了月宫。今年元宵夜的月亮真美,或许是因为它看到人间这么多花灯,也在开心地笑吧。“轰,轰,轰。”礼炮打响了,只见在一瞬间火花飞了出来,然后有许许多多的彩纸飞了出来。彩纸有红的,黄的,蓝的……真是五颜六色。“彩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舞着,在向我们招手微笑。接着,礼炮接连响起。空中“彩蝶”飞舞,地上人们喊着、跳着,一片欢腾的景象。
  9. 忽而烟花冲天而上,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在空中绽放。大沙河一时形成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观场面。霎时间,人们欢呼,人们雀跃,欢潮如歌!
  10. 各种各样的烟花,有绿的,有红的,有蓝的,有橙色的,还有紫色的,烟花点起来了,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星星点灯,在天上一闪一闪的,有的像洒下一张大网,把整个天空照的像白天一样明亮。声音霹雳啪啦,震耳欲聋,把车震的嗡嗡的响。所有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11. 各式各样的花灯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有帆船形的,象征一帆风顺;也有“冬不拉”上跳舞的人,象征民族团结;有房子形的,象征天下一家亲;金洋公司的花灯构思精巧,展望企业的未来,前景一片;公安局的花灯设计巧妙,象征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祖国富强……
  12. 不觉中,夜幕下的点点彩光持续绽放,随即消失,只在眨眼间, 那是炫丽的烟火,夺人眼球,也让人们欢呼、庆贺节日的来临。
  13.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14. 忽然传来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只见街头上有一条“东方巨龙”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盘旋着,而前面一个叔叔拿着一个大红球左右上下摆动着,那条龙也跟着追逐。许多男女老少围观者,笑啊、跳啊,热闹极了。
  15. 花轿上人的装扮有很多:有的人扮文武状元;有的人扮二郎神;有的人扮观音送子……真是各式各样啊!其中,扮二郎神轿子上的那只哮天犬真是活灵活现,头朝天叫着,好像在向人们报告:“元宵节来啦,元宵节来啦。”真是有意思。还有那扮观音送子的,莲花是用棉花凑起来的,从远处望去,真像是一朵云,打扮花轿的人真是匠心独运。
  16. 那烟花时而像仙女撒花,时而像火焰争锋,时而像彩蝶飞舞,时而像含苞欲放!
  17. 天上的烟花开的朵朵绚烂,有的像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有的像瀑布般直泻而下,还有的像菊花绽放了,格外娇艳。
  18. 夜空的烟花,像一朵朵秋日的金丝菊,花瓣美丽妖娆,在夜空中尽情绽放稍纵即逝的美丽。
  19. 天上的焰火有的如菊花绽放;有的如彩条飘洒;有的如银屑飞扬......把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
  20. 又有一颗颗亮点直窜上空,哇!好似孔雀开屏,又如天女散花,又像一把把五彩缤纷的花伞。一会儿满天金灿灿的,犹如丰收的稻谷撒满天;一会儿又是满天红艳艳的,好似夕阳时候的晚霞铺满天。真是美丽极了! 
  21. 天空中绽放的烟花已经数不胜数了,此起彼伏的烟花似在争奇斗艳,又像在展示着人们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而大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的尖叫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22. “咻——嘣!”随着一声巨响,烟火像箭一样,直冲云霄,激动人心的烟火晚会开始了,人们顿时鸦雀无声。紧接着,“是花非花却比花更美”的烟花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开放。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光十色的满天星,紫色的勿忘我,火红的牡丹,雪白的茶花,粉红的荷花……绚丽多彩,一时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的笑脸。 
  23. 突然间,广场上一朵朵绽放的烟花腾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啊!一条长长的“大瀑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带着满身光焰洒向大地,把大地映得光彩夺目。烟花顿时变得太神奇了,一下变成一朵朵小花,在空中闪耀;一下变成一道道流星雨,洒向大地;一下变成蝴蝶向四处飞翔;一下又变成无数颗金光闪闪的星星,像一颗颗闪闪发亮的钻石镶嵌在漆黑的夜空。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和传说

  1. 元宵节的来历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与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手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元宵节”。
  2. 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过元宵节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 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最浪漫的节日,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元宵灯会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古代封建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会期间,也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说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应当是元宵节,而不是后人臆想的七夕。
  4. 元宵猜灯谜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5. 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6. 元宵节的传说  相传汉武帝有个能干的大臣叫东方朔,他足智多谋又心地善良。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在御花园里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他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原诿。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法和家人见面,她非常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东方朔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卦摊,不少人向他占卜问卦,不料每个人求到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城里起了很大恐慌。消息传到了汉武帝那里,他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可以传令京都人家在十五晚上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另外要挂彩灯,放烟火,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造成满城大火,人声嘈杂的样子,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武帝听后,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晚,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也趁着观灯的机会和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敬供火神君,并且全城挂灯放烟火。这件事是因宫女元宵而起,所以后来老百姓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四季 饮食 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