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人物素材 > 现代人物

关于家风,梁启超一家是绝佳的素材

浏览次数:
有用: | 

导语

说起梁启超,大家都不陌生,“戊戌变法”领袖,国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无论谈到政治、思想还是文学,梁启超都是绕不开的人物。

然而你是否知道,梁启超在家庭教育上也非常成功。

他一生有过两位夫人,共育有九个子女(五男四女),九人全部事业有成,在各自的领域为国为民做出了贡献。

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学部委员。

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国民革命军十九路军炮兵上校,25岁时在淞沪抗战前线病逝。

四子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著名经济学家。

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

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协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三女梁思懿: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大队长,“燕京三杰”之一。

四女梁思宁:早期就读于南开大学,因日军侵华而被迫失学,后参加新四军,从事宣传工作。

如果是个别子女有出息,那可能是本人天赋、机遇使然,但是九个子女各有所成,出现所谓“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盛况,这肯定就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了。

那么,梁启超的家教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事实上,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心怀家国,回报社会

梁启超在政界是风云人物,在学界是一代大师,想来这样的人在家里也应当是一个威严的父亲,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梁启超在子女面前是一个爱心满满的慈父。

关于这一点,从对他子女的称呼中可见一二。

在书信中,他称大女儿为“大宝贝思顺”,称二女儿为“小宝贝庄庄”,称小儿子梁思礼为“老白鼻(baby)”。

在教给他们人生道理时,他从来不是高高在上地进行训诫,而是以朋友的语气和他们谈心,循循善诱,耐心开导。

梁启超的家教方式温和而民主,但是并非没有原则。他给子女们确立了一个人生的大方向——心怀家国、服务社会。

“你们总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我之爱心。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这是梁氏家教的整体导向。

梁家兄弟姐妹九人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取得的成就有大有小,但是他们走的都是为国为民的正道,没有一个脱离父亲定下的大方向。

“老白鼻”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他五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但是父亲树立的家风却影响了他的一生。

梁思礼年轻时赴美留学,拿到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著名无线电公司RAC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是“五花马、千金裘”无法稀释他的赤子热血,他选择了回国,最终成为中国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两弹一星”功臣。

有人曾经问梁思礼,你从你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他回答说:“爱国!”

“父亲生前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这句话支撑了我一生的追求。”

生活俭朴,甘于吃苦

梁启超认为,艰苦的生活最能锻炼人,而过得太舒适会消磨意志。

所以,他一直教育子女们要甘于吃苦,保持寒士本色。

女儿梁思顺曾抱怨国外的生活条件太艰苦,梁启超便告诫她说:

“你和希哲(思顺丈夫)都是寒士家风出身,总不要坏自己家本色,才能给孩子们以磨练人格的机会。

生当乱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个人在物质上的享用,只要能维持生命便够了。至于快乐与否,全不是物质上可以支配。

1928年,梁思成学成归国,本可去清华大学任教,梁启超却极力反对,他认为在清华当老师“生活太舒适,容易消磨志气”。

当时张学良创办的东北大学急需人才,梁启超劝儿子前往。

“东北那边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梁思成听从了父亲的劝导,赴东北大学就任,他开创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梁启超曾任民国司法总长,还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他的子女们自然算是出身名门,从小衣食无忧。

但是子女九人无一纨绔子弟,他们个个吃苦耐劳,在各自的领域凭双手打天下,终有所成。

这显然与梁启超生活俭朴、甘于吃苦的家风有重要关系。

不畏挫折,乐观向上

梁启超是爱心满满的慈父,但他的爱绝不是溺爱,他从不害怕孩子们经受挫折,反而认为“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

在这一点上,他比许多现代人都先进。

1923年,梁思成赴美留学前不幸遭遇车祸,腿骨骨折,出国计划不得不延迟,他非常着急焦虑。梁启超写信给他说:

“人生之旅途苦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畏。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练德性之好机会。

在他看来,人生在世遭遇挫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可因挫折而滋生悲观情绪。

“我认为一个人什么病都可以医,唯有‘悲观病’最不可医,悲观是腐蚀人心的最大毒菌。”

“什么悲观啊,厌世啊,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

跟随兴趣,潜心治学

梁家九个子女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关于专业选择,梁启超认为最好是从兴趣出发。

“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

梁思庄留学美国期间不知该选读什么专业,出于国情考虑,梁启超建议她学习生物学。

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梁思庄发现自己对生物学实在没有兴趣,学不进去。

父亲写信宽慰女儿,让她不要勉强,不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专业。

于是梁思庄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专业,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专家。

专业选择可以随性所至,但是一旦选定,梁启超就要求孩子们心无旁骛,潜心治学。

“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公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

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贡献。

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正是因为继承了潜心治学的家风,梁家的好几个子女才能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成就卓著。

素材入文示范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在什么年代,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都至关重要。

国学大师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他们从事的专业各不相同,但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人形容他们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氏一门可谓家道兴盛,这其中,父亲梁启超树立的良好家风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心怀家国、甘于吃苦、不畏挫折、潜心治学……正是因为继承了这些优良的家风,梁家的九个子女才能在不同的领域出类拔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习主席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梁氏一门的兴盛,其深层原因也就在这里。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而要想家庭和美、家道兴盛,就应当从树立良好的家风做起!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