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咏宁坠亡,悲剧该如何反思?
时事内容
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曾被“极限咏宁”的小视频刷过屏。看他发的图片和视频,人们都有心脏快要跳出来的感觉。
极限咏宁,本名吴咏宁,1994年生,湖南长沙人,曾经在横店做过群众演员和武行,后来全身心投入到户外极限挑战短视频拍摄。
凭着曾经做武行练下的身体素质,吴咏宁频繁地在国内著名景区以及大城市地标性高楼,玩出令人心惊肉跳的危险动作。特别是借助手机直播平台的推广,迅速吸粉超过百万人。“国内无任何保护,极限挑战第一人”,这个称号逐渐成为吴咏宁的个人标签。
然而,他的所有短视频平台以及微博帐号突然在11月8号停止了更新。
后经多方证实,咏宁于当日失手坠楼受伤,无人及时发现,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可悲可叹!
“如果有一天,你不发视频了,我希望你是收手了,而不是失手了”。这是咏宁高空挑战视频下,出现过太多次的评论。然而事情还是以大家最不愿看到的方式结束。
对于咏宁挑战自己的行为,网友们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真有勇气”,也有人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干这行久了,早晚要出事”,“靠这种置安全于不顾的运动来博眼球,真觉得了不起吗?”
斯人已逝,我们为一个年轻生命的消亡而深感痛惜。本不应该对一个逝者评头论足,但是为了悲剧不再重复上演,该吸取的教训必须认真吸取,该反思的都应该深刻反思。
时事解读
角度一:挑战极限是一种勇气,但应以珍爱生命为前提
珠峰登顶,深海潜水,高空走钢丝……挑战极限意味着巨大的勇气,也象征着人类勇于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值得世人敬佩。
然而,挑战极限并不等同于盲目冒险,更不能拿宝贵的生命开玩笑。
专业人士总是会通过科学理性的安排,尽力把挑战的风险控制到最低。付诸行动以前,要经过反复测试和计算,制定科学严谨的方案;开始行动时,会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并且由训练有素的团队辅助和配合。
即便如此,因各种意外而发生悲剧也时有耳闻。但至少他们已经尽了最大力量去保护自己,他们懂得生命应当珍惜,自然应当敬畏。
再看咏宁,让他引以为豪的标签却是“国内无任何保护,极限挑战第一人”。高危的动作随时会把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甚至还有可能危及别人,但是却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更要命的是,常常只身涉险,身边不带助手,更谈不上专业团队。最后一次挑战的时候,如果身边有个同伴,坠楼之后能即时送医,事情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
咏宁这种极端的玩法,让我们看到了对生命的无所谓和不珍惜。
咏宁的家庭情况不太好,有人说,他这样玩命赚钱是为了给母亲治病。这种说法已经无从证实,但即便果真如此,也不能成为漠视生命,盲目冒险的理由。对任何一个母亲来说,还有比子女的生命安全更重要的事吗?赚钱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但失去儿子的伤痛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抚平。
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只要不侵犯别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应得到尊重。有人喜欢安安稳稳的生活,有人喜欢挑战极限,超越自己,这都无可厚非。可是无论如何,盲目冒险都不应被追捧和效仿。
挑战极限是一种勇气,但应以珍爱生命为前提。
角度二:网络媒体不能为了吸睛而不择手段,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媒体应有的担当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眼球经济”大行其道,信息流量和粉丝数量都意味着诱人的财富。
2017年,各种小视频APP百家齐放,遍地开花。为了搏眼球、抢粉丝,各大平台到处挖掘所谓的“达人”,对点击量、点赞量高的视频给予奖励,但是视频内容是否健康向上无人深究。许多视频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处于灰色地带,但是却在网上大肆传播。
咏宁的视频非常刺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人们抱着猎奇的心理观看、点赞、转发、加关注,不但从心理上增加了他的成就感,而且也给他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收益。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感和经济上的收益给了他强大的动力,激发他不断去挑战更高的难度。
然而古语有云:“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悲剧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咏宁为了搏眼球而不惜玩命,其错误的生命态度和扭曲的价值观显而易见,但是各大视频平台并未采取任何限制措施,反而通过经济收益助长了他的行为。
虽然悲剧最终由咏宁自己负责,但是无底线的视频平台不能说完全没有干系。如果它们在吸引眼球,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能保有一定的良知和担当,对极端的视频内容有所举措,咏宁也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移动互联网让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和迅速,一篇文章、一段视频可能瞬间引爆整个网络,这让互联网媒体拥有了空前强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重的责任和担当。
网络媒体不能为了吸睛而不择手段,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媒体应有的担当。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