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北大考察,对青年寄予四点希望
导语
每年五月份的新闻事件经常会受到语文命题组的青睐。
2010年5月13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式确定以温家宝总理的诗作《仰望星空》为校歌,当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2013年5月15日,诺奖得主杨振宁和莫言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场名为“科学与文学的对话”,谈到了“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的问题,当年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基本上原搬了这个话题。
所以,五月份的新闻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与青年有关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事件。
热点聚焦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与莘莘学子共话追梦的激情和理想、圆梦的奋斗与奉献。未名湖畔的叮嘱,博雅塔下的勉励,让无数青年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极大鼓舞起年轻一代为理想奋斗的信心与决心。
在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国、立志、求真、力行。
对于马上就要参加高考或中考的同学,在备战作文时,上述四个关键词一定不能放过。
习主席讲话内容节选:
2014年我来北大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4点要求。借此机会,我再给广大青年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可见,立志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我们共产党是继承这个传统的,现在传下来了,以后更要继续传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我在长期工作中最深切的体会就是: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主席金句
同以往一样,习主席在这次讲话中也是引经据典,金句叠出。小编把其中的经典句子做了一个整理,同学们稍加记忆就可引用到作文中,成为点睛之笔。
1.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句子出自晚清名臣张之洞于1896年上奏的《创设储才学堂折》。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升到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句子出自《礼记·大学》,是《大学》开篇第一句话。
所谓“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指不断地彰明自己内在的光明的德行(仁义礼智信等),培养高尚的道德;所谓“亲民”,是指亲和百姓,以百姓的好恶为好恶,爱护民众,这也是儒家“德治”“仁政”思想的来源;所谓“止于至善”,是指追求最高、最完美的意境,保持尽善尽美的境界。
3.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句子出自《资治通鉴》。
所谓才,是指聪慧、明察、坚强、刚毅,即能力;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即品行。司马光的这句话,是说才能是品德的支撑,品德是才能的统帅。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此语,意在强调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4. 师者,人之模范也 /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师者,人之模范也。”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学行》。“人之模范”,是说教师是所有人的模范,“师范”一词由此而来。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出自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被学生效法的经典和标准,这既是对教师的极高赞誉,更是莫大的鞭策和要求。
5.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这句话出自南北朝刘昼的《刘子·崇学》。
三寸之坎是指很浅的小坑,古时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为极深。这句话是说,凿井的人总是从很浅的土坑开始,然后挖出极深的井,比喻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
6.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句子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对于国家有利的事就要热心地去做,对国家有害的事就要憎恶它、远离它。
7.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句子出自苏轼的《晁错论》。
苏轼对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所以能够成就丰功伟业的原因,十分准确而精辟地归结为两点:“超世之才”和“坚忍不拔之志”。“超世之才”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刻苦攻读,坚持不懈,经过十年寒窗的磨炼。而“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尤为重要。因为,凡立志要成大事业者要走的路,都是崎岖不平的,都是充满着艰辛困苦的。没有远大的志向、坚忍不拔的意志,是难以突破的。
8.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
王阳明被贬贵州,经“龙场悟道”后,创建了龙冈书院,聚徒讲学,并为求学者立下了著名学规——《教条示龙场诸生》。该学规共有四条,其中第一条便是“立志”。他告诫学生:“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有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三字经》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两者的意思基本相同,一脉相承。
玉器的制作,按照《天工开物》中的描写,是用轮子带动转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以此把玉料剖开并慢慢琢磨成器。人同此理,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增长才干、修身立德才能获得的。
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是:“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诗中,陆游勉励儿子子聿做学问要早下功夫,坚持不懈,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
11.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
这里的“知”指知识,“行”指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话鼓励广大青年坚持知行合一,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
1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句子出自《荀子修身篇》。
迩,意为距离近。全句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
13.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句子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这句词显示出了宏大的格局,既表达了扬帆正高、志向正远的壮志豪情,同时也赞颂驶向的未来前景正明。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