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梦蝶:人生悲苦,更需要诗意地栖居
人物导语
他在台北街头卖书为生,书摊占地不过几平米,去世之后,马英九却为他追授“总统褒扬令”,“允为台湾文化史页不朽传奇。”
他的一生,饱经离乱与困顿,但他凭着“诗”,在箪食瓢饮中找到了内心的丰盈与宁静,因而被称为“苦吟诗僧”、“当代颜回”。
他的生命全部献给了诗,诗也反过来成就了他的人生。
他就是台湾第一届“国家文艺奖”获得者,当代诗人周梦蝶。
人物剪影
1.
“周梦蝶”三个字很容易让人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
庄子一天睡觉时梦到自己化身为一只蝴蝶,自由飞舞,醒来时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庄周。于是他心生恍惚:到底是我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
周梦蝶一生命途蹇涩,孤独终老,只有在诗与梦境中才能自由飞舞,其名字仿佛早已隐喻了他的一生。
2.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出生于河南淅川县。出生前四个月父亲去世,由母亲抚养长大。
贫困的家庭由母亲一人支撑,其艰难可想而知,好在周梦蝶很懂事,他在私塾发奋读书,再加上天资聪颖,从小就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
多年以后他还能回忆起儿时的一个情节:
“我小的时候在后院,睡也睡不着,我就读诗。我祖母在前院,听见我在念,祖母就讲,‘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周梦蝶先后在开封师范学校、宛西乡村师范就读,后因家贫和战乱肄业。
16岁时,他在母亲的包办下成婚,和妻子的感情还不错,育有两男一女。
1948年,27岁的周梦蝶去武汉求学,未果,生活无着之际报名参了军。报名时,周起述才改名周梦蝶。
“我的志向很低,只想做蝴蝶,而且几乎只有影子,但很坚强,逆风而行,贴水而飞,低低低低。——周梦蝶”
是年年底,周梦蝶随军向台湾撤退。渡海时站在甲板上,他还心心念念武汉书店里的一本《红楼梦人物述》,想着尽快返回,把这本书看完。
他哪知,从此一别,48年里只能与故土隔海相望,进而与母亲、妻儿也天人永别。
3.
1952年,还在军中的周梦蝶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两年后加入余光中等人创办的“蓝星诗社”。
1956年,周梦蝶退役后到了台北。
为了生计,他看管过茶庄,当过守墓人,后来在武昌街以摆摊卖书为生。从此以书安身,以诗立命。
武昌街的两侧多为骑楼建筑,一楼大多是些日用百货商铺,二楼则是高档一些的餐馆、咖啡厅。周公的书摊就在一楼廊柱旁,高宽不过数尺,四个榻榻米大小,书架上共四百多本书,都是他精心挑选的哲学、诗集、诗刊等文学读物。
卖书收入微薄,所得仅够维持最基本的用度。好在他对物质没有多少欲望,一床、一桌、一灯、一架书,已经让他感激天地的赐予。偶尔能喝到一杯加糖的咖啡,或者有一小杯白酒佐食,他就觉得过分奢侈了。
他所看重的是独守书摊时的宁静和自足,在这四个榻榻米大小的国度里,他是自己的国王,他可以舒展精神的触角,自由驰骋。
那段日子是周梦蝶创作的高峰期,“那个时候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基本都在写诗,经常自言自语,有时一首诗还没写完,另一首诗的题目就写好了。”
1959年4月1日,周梦蝶的第一本诗集《孤独国》出版,他把这一天称为自己的“独立纪念日”。从此,他“孤独国主”的名号开始在台湾传播。
1965年,第二本诗集《还魂草》出版,周梦蝶在诗坛更受瞩目。
慕名来武昌街看周梦蝶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小小书摊成为当年台北的文化一景。
他因诗获奖,第二天就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
于他而言,写诗无关名利。他字斟句酌,苦吟半生,为的是从文字中找到超越苦难的出口,找到心灵的栖息地。正如他在《孤独国》的扉页上引用的一句名言:“以诗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4.
1996年,阔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周梦蝶,终于踏上了回乡探亲之旅。
千里归来,才发现魂牵梦绕数十载的母亲、妻、儿都已过世,匆匆一生,恍如一梦。
早已习惯了清冷孤寂的他,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在诗中,他已经为一生的郁结找到了出口。
在那首《不怕冷的冷》中,他写道:
“即使从来不曾在梦里鱼过/鸟过蝴蝶过/住久了在这儿/依然会惚兮恍兮/不期然而然的/庄周起来/由于近山,近水近松近月/冷,总免不了有些儿/而冷是不怕冷的!/已三十三年了/的异乡。还有,更长更深重于三十三年/异乡人的孤寂──/冷,早已成为我的盾/我的韵脚。我的不知肉味的/韶。媚妩/绀目与螺碧……”
2014年5月1日,周梦蝶病逝于台北,终年94岁。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追授周梦蝶“总统褒扬令”,褒扬他“悉力投身蓝星诗社,汲取西洋文学深微,箪食瓢饮,鬻书维生,运思振笔,辞无竭源,蓄积艺文创作能量。体现东方无我意度,允为台湾文化史页不朽传奇。”
周梦蝶以生命为诗,诗反过来也成就了他生命的完整与纯粹。
如龙应台所言:
“如果没有诗,周梦蝶只是被大时代拨弄的退伍军人、骑楼下小贩,或是残酷时代的风中蓬草,他的孤单身影将是岁月的凄凉与人生辛酸。可是,因为有诗,他成为一种态度,他的一生清冷也成为一种美学。”
人物解读
周梦蝶以诗成名,然而,受限于文学修养和人生阅历,不是所有人都能把他的诗完全读懂。相对于他的作品,他的人生更容易给我们感悟和启发。
周梦蝶的命运不可谓不悲苦,但他没有在悲苦中沉沦。柔弱如一只毛毛虫的他,执守着一身文人风骨,孤傲自足,坚毅跋涉,循着心中的诗句,最终找到了灵魂的栖息地。
面对无常的命运,有人缴械投降,也有人不屈不挠,孜孜以求,最终从困顿中找到出口,破茧成蝶。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苦难是什么?苦难应该是土壤。只要你愿意把内心所有的感受隐忍在这个土壤里面,很有可能会开出你想象不到、灿烂的花朵。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人们常常在无尽的欲望中劳形伤神,迷失自我,正所谓“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反观周梦蝶,他在极简的物质生活中,箪食瓢饮,悠然自得,又凭着诗歌,实现了精神自由和内心的丰盈与宁静。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能不给我们触动和启示。
如台湾学者曾进丰所言:“(周梦蝶)其人其诗,正如一闪萤火,将世界从黑海里捞起,引领人们返归心灵栖居、精神家园。”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