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资1500万助学的清华教授赵家和
人物事迹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最近很是火爆。在每期节目的最后,总会请一位特殊的嘉宾压轴出场,但是2017年3月11日,这位来宾尤为特殊,他甚至无法来到现场,却赢得全体观众起立鼓掌的敬意。
2012年2月,一位老人在身患癌症、最需要花钱救治的情况下,竟捐出毕生积蓄1500余万元,成立甘肃兴华青少年助学基金会。他就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副院长赵家和教授。
横跨“工、理、文”三学科的教授
“最爱教书”“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讲一个问题,别人听懂了”……当满头白发的妻子回忆起赵家和教授时,眼里闪过一个个他生前的影像,但是这些影像几乎都离不开教书以及和学生们讨论问题。
赵家和当了一辈子老师。可别人教书,是学一门、教一门;他一教,就跨了工、理、文三个学科。1955年,拿到清华大学第一届“优良毕业生”奖章,无线电系毕业的赵家和留校任教;1977年,筹建电化教育中心;1979年,到科研处搞管理;1985年,年过半百的他再次“转行”,筹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第一个文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三次调动,都是因为学校建了新专业或新机构,需要去开垦拓荒。每次转行谈何容易,干不好,还丢了老本行。但是当组织征求他的意见时,这位公认的“清华园里顶级聪明”的人,每一次都回答:“好!”
出国采购,废寝忘食
1983年,赵家和因为外语好,被学校派到美国选购计算机和先进仪器设备。在美期间赵家和既当领队、翻译,还当技术顾问,白天谈判,夜里与国内商讨如何应对突发状况,20多天连轴转,最终带回的计算机几乎是市场价格的一半。而他却因此落下了失眠的顽疾。这次采购,让他瘦了十几斤。
国外讲学,省吃俭用
1998年,退休后的赵家和应邀去美国,担任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客座教授。由于赵老师对于经济管理专业非常了解,又有着近乎母语水平的英文能力,因此美国的学校给他开出来不菲的薪水,然而他们一家的生活却简朴到了艰苦的程度。赵教授自己规定每个月只有100美元的生活费,因此家人常常挑最便宜的鸡腿吃,啃法棍面包。那时,每个月如果能省下几块钱去吃一顿中式自助餐,则是全家人奢侈的享受。明明有好多理由享受安逸,他的日子却过得“能省则省”。就这样,三年以后他带着省吃俭用积攒下的20万美元回到国内,这就是他日后所捐资金的最初来源。
扶贫助学,烛照后人
2009年7月,赵老师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由于在此之前投资得当,赵老师的积蓄已经增值到一千多万,他完全可以接受最先进的治疗方案。但他的选择却是舍弃单片价格500元的英国进口药,使用印度仿制的单价仅需50元的药。结果,这种仿制药物却引起他全身过敏。
2011年,赵老师在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之际,找到了昔日的学生兼同事陈章武老师,希望能把手中的积蓄交给陈老师,请陈老师帮助完成助学事业,成立助学基金会。成立基金会的申报过程几乎是一场与生命的赛跑。
当基金会在甘肃成立时,赵家和专门交待陈章武:“第一点,在新闻稿中不出现他的名字;第二点,从兰州回来,不给他带任何礼物。”
在见证了基金会成立的那个月,赵家和老师欣慰地离开了世界。
“这位好心人是谁?”许多人在不停地追问,可怎么打听,得到的答案都是“一位清华退休教授”。甚至许多受资助者也是在多年后才逐渐打听到恩人的名字。
基金会成立五年来,捐助学生总数为2920名,在完成高中学业的1604人中,有20%考上了大学,其中包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等。
有句话赵家和教授常挂在嘴边,“我也没有多大本事,热闹的地方就不去了,就做一点雪中送炭的事吧,锦上添花的事情,就不做了。”
人物解读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赵家和先生,我想最恰当不过的是“仁爱”二字。
岗位调整时,他顾全大局,不惜牺牲小我;任务在身时,他一心为公,不惜废寝忘食;薪酬优渥时,他省吃俭用,不图个人享受;扶贫济困时,他倾尽所有,不求荣誉名声。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至仁至爱。
蜡炬成灰光愈灿,雪中炭火照后生。他燃尽自己,了无遗憾,剩下那抹至纯至净的灰,仍滋养后人。而他的精神,必将烛照世界,永不熄灭。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