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名校模考作文题目整理(附范文)
01 .2023高三湖南师大附中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理性是人类前行的指南针,有人说热情是人类进步的内燃机。理性与热情,孰轻孰重?
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凭理性把握方向,以热情激发动力。
2.丢掉理性容易误入歧途,失去激情就会不思进取,理性与激情是进取者不可或缺的双翼。
【例文】
放飞热情,沉淀理智
有人说,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感情世界,喜怒哀乐,欢愉悲愁,热情满怀,哀忧遍身;一个是思想世界,思考计算,研究策划,深谋远虑。其实,更多时候这两个世界是合二为一的,感情的煎熬和思想的焦虑往往同步,热情的迸发和思想的放飞也常常不期而遇。
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世界,玫瑰满园又荆棘丛生。我们需要有克服困难的热情和勇气,然而困惑与冲动的交织又需要我们理智地对待一切,沉淀自己,把握生命。
青春年少的我们充满热情,想做就做,想走就走,一切随心所欲。然而“十八岁,人生便不再是草稿,时间也不再是乱涂的画笔”,一切不经理性思考的热情,都可能使事情变糟。冲动是内心的恶魔,不能让它主宰我们的命运。
张爱玲曾说过,“美丽的愿望与生俱来”。驱动美丽愿望的热情即使狂放,也是可爱的,所以年轻人的疯狂是可以原谅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年轻人过早地走向冷静往往意味着生命热情的覆灭。但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要干一番事业必须“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常立志”者热情澎湃,却只能在一阵浪涌后便偃旗息鼓。凭借一时的热情干事业,刚做到一半甚至才开了个头,发现与目标相距甚远,便推翻一切,从头再来,浪费资源,空耗青春。“立长志”者会将热情隐藏于心,对人生和事业深思熟虑,谋而后动,在对主客观条件审慎研究之后,目标和方案都具有了可行性,才付诸行动。而阶段性的成果反过来又能坚定信心,巩固深藏未露的热情。
不过,理智不是躲躲闪闪、畏畏缩缩,不是等待所有的条件都成熟后才去行动。因为,有时候对于创新而言,前面的路并不十分明朗,需要去闯,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把理智当做躲避困难的挡箭牌,当做怯懦的托辞,便是对理智的亵渎。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分的理智往往意味着创新意识的衰退,意味着心态的老化。另外,即使目标的制订和方案的确定是理智的,但如果实施中的一个小步骤缺乏热情,也会导致因动力不足而效率低下。
因此,我们需要的是将热情和理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热情能使你拥有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理性的思考能使你获得正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同时也能将可能误入歧途的你引回正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热情,一半是理智。放飞热情,沉淀理智,高温熔铁,冷水淬钢,你的事业才会蓬勃发展,你的人生才会与众不同。
02.江苏南师大附中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
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固“本”强“末”。
2.厚积才能“勃”发。
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4.沉稳人生,拒绝浮华。
5.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6.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例文】
养得深根,终成枝繁叶茂
树根深埋地下,寂静无华,却称之为“本”;树枝葱茏繁盛,花香弥漫,却称之为“末”。人生亦是如此,正如《论语》所记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行于世,理应固本强基,砥砺深耕,壮大自己的根系,方能有源源不断的给养,使人生之花始终摇曳于岁月的枝头。
林逋于《省心录》中有言:“木有所养,则根本固而枝叶茂,栋梁之材成。”成长之路如木之生长,非一日之功,唯有脚踏实地,静心沉淀,方能有所成就。
养得深根,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一时的长短快慢并不意味着什么,最终决定胜负的是看谁更有力量跑得最久、跑得最远。然而纵观当下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为了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过度包装自己的简历,摇身变成无所不能的“全才”,却最终在实践中暴露自己的“华而不实”,从而陷入信任危机,甚至面临辞退。所以我们不妨在开始时就放慢脚步,扎根地下,踏实躬耕,沉淀自己,厚积“勃”发。
古往今来,脚踏实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唯有拒绝浮华,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踏出坚实的人生。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伯礼院士幼年时便潜心研究中医药学,他翻遍中医古方,熟记每一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在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领域砥砺深耕,于武汉疫情严重之际,采用纯中医中药的方法治病救人,创造性实现“三个零”的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用百倍心血,开一剂良方,数十年的潜心钻研为他积蓄了蓬勃的力量,终在古稀之年,获得了“共和国勋章”,彰显人生价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身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应远离喧嚣,扎根地下,涵养力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这个风云变幻、快速发展的时代,青年一辈当日积跬步,以致千里。东汉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终成“草书之祖”;天才少女武亦姝,高中时诗词储备量便已惊人,最终斩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利用工作之余,读书背诗,最终惊艳众人。他们无一不在启示我们,青年立身于世,应当戒骄戒躁,沉淀自我。脚踏实地,则根本固,大事可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身为新青年的我们,更应明白其中的真谛。我们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涵养根本,使民族复兴的大树枝繁叶茂。
03.2023届广西柳州市高三三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I《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告诉我们,个体应完善自我道德,并通过与他人友好合作来不断追求和实现个体乃至共同体的强大。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与人携手,共度难关,走向成功。
2.强大自我,成就他人。
3.人和人之间紧密相连,生活中需要相互协作。
【例文】
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同道而行
在哲学观点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的确,努力提高自我修养是个体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同时,个体发展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程度,取决于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方可同道而行。
为追求个体发展奋扬踔厉是嬗变时代里最好的注脚。里尔克在《孩子的世纪》里谈到,“时代最渴望的一向是伟大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因为未来从来是与之同在的”。“个体心灵的捍卫者”黑塞面对生活和精神的双重失落在东西方文化中四处探寻出路,走向自我获得救赎;不断挑战新题材的“电影织梦者”斯皮尔伯格创造了电影产业的新高度。
然而,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仅顾自我发展的人,就像一块贫瘠的土地,单薄的石层下潜藏着被侵蚀的危机,永远无法成为最坚固的岛屿之基,更无法与其他岛屿共同形成广阔的大陆。拉塔尼和达利“责任分散效应”猖獗的当下,破坏社会公德之举俯拾皆是:公共交通霸座事件、珍贵文物伤痕累累……正是普遍沉默和责任意识的缺位,使欺凌者肆无忌惮,使霸座者理直气壮。
梁启超先生曾言,“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谓之公德”,脱离群体讨论自我实质是形而上的自我,社会价值才是衡量自我修养的准则。社会价值的创造是个体在社会中立身处世、获得认同感佩的基础。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所谓生命的意义。南丁格尔深入战地为濒死伤员提供医疗护理,其美多吉茫茫雪域高原路一人一车邮寄千万藏区百姓之手,刘传健凭借着高超的职业技术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护全飞机百余人生命安全,樊锦诗“躺下是敦煌,醒来仍是敦煌”的几十年来与敦煌厮守保一泓文化源头、艺术之光。他们怀抱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将“自我”献予“社会”并从中收获生命的价值。
集体责任意识从不为俗世之律令所拘于流形,从不以时空之易换而泯于残光。从“横渠四句”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它是沛然呼啸苍冥的气,是千磨万击弥坚的骨。社会所推崇的从不是仅顾一己之私的“唯我”发展观,囊者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溷浊世事身仍察察,司马迁以生践志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绝唱;今有乡村教师梁俊将阳光带给大山深处双双渴望的眼睛,黄旭华隐姓埋名数载研制核潜艇,回答了“生命应该有怎样的意义”的经典命题。
约翰·多恩在布道词《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写道,“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在发展中权衡个体本然与社会外在的力量,以向善其群的公德之心滚动社会机器中的齿轮,才能让这个精妙机器的驱进更加稳健、更富活力。自我修养与社会价值本就可同道而行。
04.蚌埠市2023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指智慧、才智;仁,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勇,指勇敢无畏的意志品质。知、仁、勇三者共同推动人的不断成长。
振华中学各班将举行以“知·仁·勇”为主题的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思考三者之间的联系,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在追逐仁智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2.仁是追求智的底线,勇是追求智的方式。
3.知、仁、勇,成长三部曲。
【例文】
仁智勇兼顾,人格高境界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论语·子罕》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说,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所说的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可见,我们若要成为有智慧,有仁德,有勇气的人,就必须达到这一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者不惑。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在加利福尼亚的淘金热中,一位少年发现,加利福尼亚天气炎热,很多人还没有淘到金子,就已经渴死了。于是他便改去卖水,很多人都讥笑他。等他们淘到金子时,这位少年都已经是当地一个富翁了。可见,智慧可以让人找到机会,事倍功半,更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如果只有智慧而不仁德,却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君不见化学博士制造毒品,有学问之人成为短信诈骗犯,骗走贫困学生的学费……等待他们的不是成功而是法律的制裁,牢狱之灾。可见,智慧用错了地方。
仁者不忧。善良的人不会感到忧虑,并以帮助他人为乐。齐国相国孟尝君叫门客去他的封地上收债,门客非但没让农民们交债,还将债契全部烧毁,当孟尝君问他为何没有收回债时,他却说:“我虽没有收回债,却帮助您买回了仁。”后来孟尝君落难时跑回封地生活,农民听说后都争先恐后迎接并保护孟尝君,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仁义的价值。因此,仁义帮助他在成功路上得到双赢结果。但人如果只是心存仁德,而没有勇气付之实践,那仁义的价值无从谈起。可见,仁义还要加上勇气的帮衬,才能真正无忧无虑。
勇者不惧。“勇敢和坚决是美德的灵魂。”张海迪被称为是中国的“保尔”。小时患上重病,导致她高位截瘫,但她并没有就此放弃,不仅与病魔作斗争,还勤奋学习,用所学知识帮助周围的人;写作和翻译了许多作品,帮助人们励志。所以,勇气可以让人直面困难,得到战胜困难的信心,让成功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但只有勇气而没有智慧,就只能鲁莽做事,不仅不会成功,还会适得其反。可见,勇者仍需智慧的帮忙。
看来,我们时代青年应智慧、仁义和勇敢三者兼备,缺一不可,才可达到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仁义,让我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尽力去帮助;勇气,让我们遇到困难时下定决心,不退缩不放弃;智慧,让我们做事情时,运用才智解决问题。
因此,让我们努力锻炼,让仁德智慧与勇敢三者倶备吧,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将弯路走直,让成功的长路越走越宽广。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05.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下学期月考检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
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
【立意】
1.去者即去,留者存香。
2.珍惜过往而不拘泥于过往。
3.小事风过耳,大事留回响。
4.忘记是成长,不忘是升华。
【例文】
让过去指引未来
时间的长河已流淌了不知多少年,而它的存在也无法被时间定义。这条河永远翻腾着最新最鲜活的浪花,却将所有过往都沉到河底深深掩埋,它从过往流向将来,我们却无法从它表面看到过往的痕迹,可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所有都一文不值呢?
王小波曾说:“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从时间的流逝来看,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时间会带走一切;但从人本身的心理出发,又有太多历历在目想忘也忘不掉的东西,它们便是那些过去不的事,停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无法割舍也难以释怀,模糊了前进的方向。
这便是人类的矛盾之处。念旧的人类创造出了“过去”与“未来”的概念,却总被束缚在过往之中。即使是那些一下子就过去的事,若干年后机缘巧合再度回想起,或许又成了很久也过不去的事。一杯洒掉的水很快就可以遗忘,一位恋人的分别或是亲人的离世便无法忘却。而在当下,不需要一本相册或是一叠信封,一部手机里的秘密就足以给予入们无限的回想。
在无法忘却的事里沉溺,被过去的经历所裹挟,在现实中却碌碌无为没有动力,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吗?是人类界定过去与未来的初衷吗?我想不是的。
我们今天的过去,便是过去的未来,它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既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次尝试,但绝不是我们人生的所有,陶渊明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过去已无法改变,那么为何要让它一直困扰着我们而不作出些改变呢?
今日的星辰也许辉映着太古的源起,过往的注视将指引明日的去向。让脑海中挥散不去的梦魇都变为我们前进的力量,必能驶向未来的彼岸,不留遗憾。
江梦南没能让幼年时双耳失聪的懵懂与父母着急心痛的泪滴“过去”,因此她虽谨记着自己的天生缺陷,却从未因此自卑失意,努力攀登到了清华大学的高峰,纵然无声也能闻满堂喝彩;陆鸿没能让身为脑瘫患者的他所听到见到的一切嘲讽鄙夷“过去”,便将“我能做些什么”的质疑深埋心底,并将之化为前进的动力,实现了个人公司“季度入千万”的奇迹……他们所经历的事绝非轻描淡写地便能让其从人生中“过去”,但他们没让这“过不去”的坎永远存在,而是选择了与自己和解而非踌躇不前,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个体生命在宇宙面前是如此短暂渺小,既已无法“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还要总活在过去之中难以忘怀大步前进,岂不太过浪费时间了吗?
睡到二三更时凡荣华皆成幻境,想到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人生短暂,更应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带着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全新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无皆无尽也。”让我们在这一瞬与无尽间参悟时间的奥秘,让过往指引未来!
06.2023年4月福建高三省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握手以表友好在中国文化中颇有渊源。甲骨文“友”(图片)和金文“友”(图片)都是由两个“又”字构成,形同两只手伸向一处,也有人认为状似两只右手紧握,但均意指协调、配合。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有云:“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据此衍生出成语“握手言和”,现多用于消除隔阂,化解矛盾,重新和好。
握手礼在西方亦由来已久。公元前9世纪亚述国王宝座上就刻有握手图案,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出现了握手的情节。由于握手会占用原本持有武器的右手,因此被视为放下敌意与争斗,释放尊重与善意。19 世纪中期以来,握手成为常见的问候方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
1.合则强,孤则弱,团结协作是迈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项。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不同文明应当相互包容,携手前行。
【例文】
请让我们真诚握手,重筑时代巴别塔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潘立荃
当稷下学官的诸子于辩尽后握手言别时,他们不会想到,在大陆另一端的爱琴海滨,一群城邦的勇士们也正放下武器,伸手紧握。当神州大地宦游诗人提笔写下“青山一道同风雨”,他们也无法知道,千年后在异国他邦有人会吟出“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要相逢”。然而,今天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我们,必须明白,文明或有区隔,人性却总在我们“握手”时,闪烁着别无二致的耀眼光辉!
巴别塔这个通天的奇迹,或许已经倒下许多年,但它从未离去。它在这个人类文明的洪涛中静待多时,只等迎来当下这个全球联系空前密切的时代里,冀能在人类的“握手”中,赢得一次伟大重筑。
“不同”而“合”,这可能吗?或许历史已然见证了人类太多的撕裂,或许文明早已不再相信这世间还有共同的价值,或许人类已然将巴别塔的倒塌归因为上天给予了大家不同的语言。面对差异,我们显得格外“大度”,把无法对话当作常态,把人心隔膜当作理所应当。可如果人与人真的永远有一段距离,那为什么又会有那一次次握手铸所就的奇迹?即使在巴别塔倒下的年代里,我们也曾拥有过亚历山大图书馆,君士坦丁堡与阿拉伯智慧宫,也曾拥有过的丝路的驼铃与七下西洋的帆影。可见历史已然让我们以“合”为常态了。
而所谓的“不同”“分裂”“对峙”,其实恰恰来自人类“相同”的弱点——恐惧未知而囿于己见,贪于物欲而泯灭本心。因为这些弱点,我们拒绝握手,因为拒绝握手,我们见到了历史的车辙里,无数信仰不同的人被投入燃烧的火堆,见到了无数赞颂博爱的人却践行着顽固与卑劣,见到了枪炮与钢铁折断一个大陆的历史进程——西班牙人为乌有的黄金城,烧毁了拉丁美洲一座座真的城池。无知与贪婪而引发的傲慢与偏见似乎已经刻入骨髓,让我们忘记我们还共有“人类”这个动听的名字。
所以,请千万别忘了,分离一定是过程性的,而握手言“合”,必然是终极结果。人既因共同的恶而趋向分离,也必因共同的善而能走向紧密。今天,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财富生产模式,肆虐的疫情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让我们互相援助,奏出团结的乐章,气候的恶化没有阻断我们握手,而是凝聚起各方共识,勾勒新的蓝图。这难道不是绝佳的新证吗?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今天,重筑巴别塔,紧握共同的善意,绽放不同的精彩,正是最佳时机。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彼此,都是一样渴望着握手。
07.河北邯郸·统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并加以释意。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辅助构成有机整体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拉弓射箭,射中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箭的精准度,二是拉弓的力度。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而将力量加强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一处,就是在箭头。所以,才能像箭头,才能是由足够的学问积淀而成的。而不管是学学问,还是才学,都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学问与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见识是引导,学识是基础,才能是学习的发挥。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识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其实,学问、才能和见识都是从“学”中来,要想有丰厚的积淀,首先得确定好目标。有了目标后,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靠实力去实现它。有的人学习不够,急于求成,如同弓弦没有拉满就把箭射出去,其结果是射出的箭虽多,但都软弱无力,无一中的。有的人学得很踏实,拉弓很慢,但很讲究攒足力道,箭箭都能中的。
在行文过程中,可正面立意,肯定“学”“才”“识”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可从反面切入,批判只有学问才华,却没有见识,最终走向歪路的现象。还可以边立边驳、立驳结合,或详正略反或略反详正,综合立意。
立意
1.以学问之弓、才能之箭,识之以导,造就人生。
2.“学”“才”并驱,以识领之,方能中鹄。
3.学为弓弩,才为箭簇,识为方向,抵达目标彼岸。
【参考范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识致远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向我们道明“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之领之,方能中鹄”。这不仅是射箭之术,更是人生至理。只有扎实学问,打好基础;发展才能,充实自我;更兼拓宽视野,见多识广,以不俗之见识指引弓箭发射,才能成就不凡人生。
正如其言,学问如弓弩,我们须得打好基础,扎实学问,才能将弓弩拉满。习近平总书记有言:“人生的扣子必须一个一个好。”读书亦是如此,在学习的阶段中,要静下心来,认真学好每一个知识点,增长学问。站在当下,遥望古今,写下不朽名作《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正是扎实学问,研析古书,夜以继日地学习才得以取得不凡成就。又如作家路遥,正是因为他不辞辛劳地访问大山,了解风俗,积累学识,才有《平凡的世界》广为流传。
学识之上,还得发展才能,才能使人生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奥运冠军谷爱凌不仅有不俗的体育运动能力,更兼有高智商、大才干。她凭借一已之力拿下多个金牌,迅速“出圈”,火遍大江南北,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谷爱凌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才能就像箭头,只有发展才能,方能充实自我,使人生之箭锋锐有力。
“学如弓弩,才如箭簇。”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箭簇,才有可能“百步穿杨”,一发即中。
在扎实学问,发展才能的基础上,我们还需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才能谱写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劝学》中有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间者彰。”我们当假于物也,从而拓宽视野,增长识见。回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不正是因为国家领导人有超前的见识,当今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吗?由此得之,见识对于人生有重要引导作用,我们须以正确的意识来引导弓箭发射,从而命中目标。
扎实学问,发展才能,以见识致远。《人民日报》有言:“过去的几代青年为中国不懈努力,而今天的我们则有机会把世界当成想象的空间一展拳脚。”由此观之,我们应扎实学问,充实自我以不凡见识之笔,绘就人生蓝图。
08.山东菏泽·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中,由“格”构成的词语很多。如:资格、合格、高格,格局、风格、品格,体格、学格、人格,格物致知、有耻且格、自成一格,等等。
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以上哪几个词语感受最深?请选取两到三个词语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格”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长貌。意思是:树木的长枝条。而由树木的枝条这一本义,可以联想到扎篱笆时长树枝纵横交错地编织起来,形成一个一个很有规律也很漂亮的“格子”,这些“格子”组成的篱笆,就把小家庭和外界“隔离”了,这种隔离,既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自我封闭,这种“格”就成了“隔”。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被分成了不同的种类,比如“资格”“合格”“风格”“学格”“人格”等,不同的“格”代表了不同的类别,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可能就格格不入。而同时,因为类别不同,不分群体被压迫、限制(格限),那些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必然会反抗,而面对严酷的法律和暴力执法,反抗的手段往往也是武力(格斗)。
然而,人类是一种必然需要思想的物种。先民从“编格子”中发现了美、发现了善,于是有了格调的高低;这种发现、探究本身也是一种“格”(格物致知)。有思想的人类,不会甘心被放在固定的格子里,他们探究格子外面的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于是那些人们高于普通人,获得普遍认同、赞扬的就会被认为是“高格”“有格局”等。
试题要求以“格”组词,围绕其中两三个词语展开写作。对此,可以选用完全对立的两者去对比论证,比如由“体格”与“人格”去思考。可以选用形成对立统一模式的词语,比如选取“合格”“高格”,说明专业能力合格+道德修为高格=真正大写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人。也可以选用形成兼容互补模式的词语,比如主体风格+自成一格=符合主流价值观又有个体的丰富性独特性,二者的兼容、结合,使人生更有蕴藉和意趣。就像杜甫的主体风格是忧国忧民,沉郁顿挫,但他也有清新自然的一面,像江畔独步寻花(系列)就是极为清新自然的。
立意
1.铸强健体格,修高尚人格。
2.以品格育格局,以追求助成长。
3.合格是底线,高格无上限。
【参考范文】
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跋山涉水,叩经问史,风格与人格之争议久久没有定论。或言“文如其人”,风格与人格交相辉映;或言“不因人废文”,不能因人格偏颇而否定其文学创作。月有阴晴,事有两端,我们应审慎对待风格与人格之争,持人格之旄节,秉风格之纯正。
以人格之光芒,点亮文学之灯,人格是文学作品最深处的涵养。
文学创作、翻译甚至评论都浸润着作者的思想之泉,人格高度是作家不可或缺的品质。著名文学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只为订正一个词汇甚至标点的翻译错误,不惧挑战权威,只为字字清明。他从不会懈怠,应付差事,而会字斟句酌,反复比对外文文献,为我们呈现最完美最流畅的译文。这是一个翻译家的高尚人格。反观之,曾一度引起热议的“毒教材”事件让人寒心。本是为小学生编印的教科书,却夹杂了大量低俗、色情的插图,这让祖国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教育谈何发展?这是插画师人格的缺乏,是不能容忍的错误。没有高尚的人格,何来完美的风格?我们必须要培养青年健全的人格,才能塑造他们的风格,“猛志犹在”方可化笔为剑。
以风格之力量,擂动人性之鼓,风格是高尚人格最高处的守望。
人在悲愤之时,可谓“杜鹃啼血猿哀鸣”,只有藉文学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你听,屈原“被发行吟泽畔”,大呼“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诉说声声,悲愤句句,无一不是对香草美人难再寻的悲叹。你看,司马迁遍访各地,只为遍历前人踪迹,成就一部前所未有的《史记》,一章一表,皆呕心沥血,寄意遥深,承载着藏之名山,以待后人的愿景。你触,陆游干枯凌乱的长发,“镜中衰鬓”饱含着多少次冲锋陷阵,多少次无奈收兵。曾经“中原北望”,年老却不得“万家同”;曾经不知世事艰辛,如今只能“书愤”,借文字来排遣英雄的落寞。是文字,是风格救赎了他们饱经挫折的心灵,也是高尚的人格赋予其文辞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
以人格之节,守风格之正,方可文约辞微,人格皎洁。
人格与风格如白鹭双飞,缺一不可。吾辈青年应端方正直,守护文学最真挚的情感,聆听文学最扎实的思想。古有潘岳文采斐然,一首悼亡诗感人泣下,一篇《闲居赋》引人向往,但他却人不符文,望尘而拜,追名逐利,惹得后人耻笑。今有史铁生身残志坚,一篇《我与地坛》读哭了太多游子,他用坚强的意志与疾病抗争,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伟大和人格的力量。人生之路漫漫,文学之路悠悠,要想成就文名,先得坚守人性的高尚,作文如此,作人如是。
吾辈青年,生逢盛世,自当任重道远。苏武坚守正义,持旄节十余年边塞,我们亦当坚守人格之高洁,修炼内心以成就风格之纯正。且化笔为矛、为剑,为投枪,刺向不平之事,尽显文学力量。
09.山东潍坊·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八十多年前,革命志士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中坚定地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先辈梦想已成现实,中华盛世如其所愿。据近期一项对新时代青年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乡村振兴、太空出差、和谐共生、新赛道、烟火气、国潮热、卡脖子。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书信基本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前面提到革命志士方志敏对未来新中国的展望: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后面给考生提供十个关键词。要求“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给方志敏写一封信。
十个关键词涉及以下领域,一是呈现中国世界形象,如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等;二是科技发展,如太空出差、新赛道、卡脖子等;三是自然环境,如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是时代成就,如新赛道、乡村振兴、太空出差等;四是传承与创新化,如国潮热;五是社会民生,如烟火气、乡村振兴等。
关键词的选择并构建关联是写作的关键,构建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有两个向度,一是用一个观点统领两三个关键词,即两三个关键词能够共同阐释一个观点,二是两三个关键词之间构成因果或条件关系。如选择“太空出差”“新赛道”“卡脖子”三个关键词,可谈“科技飞速发展的中国”;三个关键词之间可以构建两层关联,一是“太空出差”“新赛道”之间可以构建一种阐释关系,即以“太空出差”阐释中国科技在“新赛道”取得的巨大成就,二是“太空出差”“新赛道”与“卡脖子”之间构成对照关系,以“卡脖子”来谈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表达自己继承先烈遗志,攻克科技发展难题的信心决心。或者由“中国式现代化”“太空出差”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中国故事”(或“乡村振兴”) 论及和而不同的智慧中国、发展中国;由“烟火气”“国潮热”说说国泰民丰的中国;还可以进行“主题式”的组合,如将“新赛道”与“卡脖子”相联系,联系中国发展的实际,体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等。
任务要求方面,本题创设情境,引入《可爱的中国》整本书阅读资源,让学生“给方志敏写一封信”,拓展了写作时空距离,限定写作对象。考生写作要符合书信体的基本格式,要有写作对象意识。写作任务和主体上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可向先烈呈现描述新时代的中国形象,表达学习其革命精神、赓续其奋斗之志。
行文思路上,围绕核心问题“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清晰地呈现“新时代中国形象”,写出新时代中国形象的特点。可写“开放的中国、创新发展的中国、包容的中国、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担当有为的中国、盛世的中国” 等等。写作时可以辩证论述,向先烈描述中国形象,以正面为主体,也可谈现实问题,如“卡脖子”,就是指中国科技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的短板;“国潮热”也存在一些乱象,“乡村振兴”也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展示中国形象也不回避问题,关键是对待问题的态度,关键是能否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勇敢面对问题、担当时代重任、奋力前行的精神。
立意
1.五洲激荡风雷起,新赛道上书新章。
2.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华盛世如您所愿。
3.中国故事新形象,命运与共创未来。
4.续新时代中华故事,助盛世华夏复兴梦圆。
【参考范文】
五洲激荡风雷起,新赛道上书新章
敬爱的方志敏同志:
您好!谨在此向您致以诚挚的问候!
诚如您所言:“中国一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归往昔,如您一般的革命志士,用生命换来珍贵的火种,用热血浇灌萌发,建立了崭新的中国。而今一代代中国人砥砺前行,用中国故事书写着盛世的辉煌。不同以往的是,今日之中国已经站在历史的新赛道上,在科技强国之路上大展身手。我们既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机遇,亦面临“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诸多挑战。
不过您请放心,变化的时代,不变的中国人,变化的中国故事,不变的中国精神。站在这块历经风云变幻的土地上,我们正在以全新的中国故事,积聚前行的力量。您或知,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为了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甘做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拓荒牛”,直到93岁,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您或知新时代愚公毛相林立志带领村民修路走出“天坑村”,历时7年, 腰系吊绳,用钢钎、大锤在绝壁上凿出8000米长的“天路”;您或知2021年,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感觉良好”响彻星空。中国航天不断探索星辰大海,这是最浪漫的中国故事。没错,中国故事仍然是这么鲜活生动,记录着我们中国在新赛道上前每一个崭新的步伐。
当然,前行的步伐有偶有疑虑和踌躇,偶有失望和叹息。没有一往无前的赛道,更没有一蹴而成的事业。正是在和挑战较量的过程中,中国形象才愈加鲜明,中国底色才更显浓郁,中国故事彰显的是“蝉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从容不迫 ,亦是“千磨万击还艰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不拔,是“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炽烈忠诚,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如一。我们不惧怕决困难和负面情绪,而是直面风浪,奋勇而行。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我们不逃避问题,而是解决问题。黄金时代孕育于每一个今年的勇毅前行,每一个今天的脚踏实地。
那些同您一样的革命烈士为我们埋下了珍贵的火种,用热血浇灌萌发,一代又一代中国建设者,不断奋斗,砥砺前行,在今天,它开出了花朵,结出了硕果。我们的现在,正是您心中所想所盼,我们所享的这盛世繁华,正如您心中所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请相信,我们时代青年必将不负盛世,不负未来!我们愿以身效先辈,赓续革命精神,接力奋斗的火炬,续写一段又一段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让中国在新时代新赛道上大步向前!
此致
敬礼!
潍生
2023年X月X日
10.湖南岳阳·高三统考阶段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人们看树的倒影,看旁人的境遇,都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美妙的景致;而看树的正身,看自己的境遇,都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所以,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我们与美的距离”为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距离”“美”,主要是引导考生思考“距离产生美”的内在原因,思考如何在距离这个问题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将对美的追求化为对生活的普遍追求。
“距离产生美”本是个老话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往往浮于表层,缺乏深入思考。而作文的这段材料就将这一话题引向深入。材料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提出“距离产生美”的话题之后,强调了这里的距离“不仅仅指时间、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告诉考生重点在“心理”,是要分析心理距离与美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举例分析,前后相对,前半部分分析了人在没有实际的利害牵绊的情况下,能发现美,欣赏美;后半部分分析了人有了利益思考的时候,就没有心思去欣赏美了。通过对比分析,告诉考生,能不能欣赏到美,根本原因在于利害关系,持实用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了结论,即第三部分,美和实际人生是有距离的。同时也提出了基于美和实际人生有距离这一事实,我们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问题,即把美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这句话有两层含义:①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在心理上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②“适当的距离”强调了“距离”不可以太过,又不可以不及,“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
试题要求以“我们与美的距离”为题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就说明,写作时要有青年人的身份意识,要灵活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去思考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如在追寻人生理想的旅途中,有时适当的放下物质和利益,或许能发现更好的人生世界;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少点计量,多点糊涂,将近观改成远望,或许能发现对方更多的闪光点……
行文构思上,可以借助材料引出“距离产生美”这一话题,接着分析理解“距离产生美”的内涵,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一美学原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淡化物质利益能发现更好的境界,进一步联系现实生活,从美学价值的探讨转向生活现实的思考;最后联系青年的身份,指出当代青年如何处理“距离”和“美”的关系才能发现更多的美好,同时发出呼吁,明确观点。
立意
1.距离,让你我更美。
2.惟有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感知美好的存在。
3.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让美的程度最大化。
【参考范文】
我们与美的距离
人常言:距离产生美。我们与美的距离不一定在时间、空间,也在心间、想间。我们可以对美的距离进行“调焦”,以合适的距离对准实际人生,获得更美、更值得过的生活。
为什么距离能带来美的体验?
一方面,我想用老子所言“少则得,多则惑”来解释。当我们与事物留有距离时,也为想象留下了空间。既然事物未成定论,我们便能用想象的工具完成自我意识的超越,想象出一种满意的状态来弥补现实的不足,以达到我们寻找到思想的“世外桃源”的目的。
另一方面,距离感意味着自我中心被排斥在外,功利性被排斥在外。米兰·昆德拉在《不朽》中曾言:“痛苦是自我中心的伟大学校。”而我却想改为“自我中心是拒美于千里之外的毒药”。人非工具,可我们在功利导向的单向度社会中太容易将“我”作为达到功利目的的一种工具,所以一切境遇都为“我”服务,利己则好,因为这样能达到我们的功利性目的。这样就使得生活全然抽象为一个目标,一切事情尤其是好事都得为“我”服务,我们也就无法挣脱自我膨胀的道路,难以跑到另一条道路来审视生活。譬如池子里的鲤鱼,只能看见自己的一片池塘。工具理性的强势带来了价值理性和审美能力的让步。
可是,难道面对现实生活我们就无法看见美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美的距离感并不取决于参与主体是谁,而取决于自我心灵的调适,用心灵这架“照相机”来调节焦距,对准事物。我们可以接受事物,但不依据一个具体单向度的价值观,而是用多角度来看。就像黑塞在《谈读书》中说的那样,这种调节不同视角来看事物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我们也可以改变思路,用行动去调节距离。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用“似隐非隐”的状态来回答现代社会的功利命题。
置身现实生活而仍能品尝出美的并不在少数。颜回将贫苦生活放在远处,只品其君子之乐与宁静之美;冯至在山中小木屋将艰苦条件抛诸脑后,尽情享用自我与自然的哲理之美;大卫·科波菲尔直面受挫的不幸人生,用有书作伴拉开与现实的距离,保有内心的丰盈。我们感受美的合适距离就是我们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的心态。
而作为高三生,我们与美的距离也正在一念之间。倘若将学习备考看作自己通往成功的必走之路,以“必须”来给自己束缚,整日盯着自己眼前三尺书桌,以为贴近生活,实则让美无处萌生。而若将它视作人生的一个阶段,用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为自己欢呼,为生活会心一笑而不为你争我夺而烦恼,是否也是一种美呢?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而即便是直面现实的我们,也可以跳出“自我”的束缚,探索与美的合适距离。与美“双向奔赴”,岂不乐哉?
11.福建泉州·统考二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材料二: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各国都期望通过重大科技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中国科学院瞄准科技前沿,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引领我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干细胞筹一批重要前沿方向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假设你推荐的主题语是“格局·突破”,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试题提供两则材料,一是先贤哲言,一则是当代科学家勇于探索突破,获得重大原创成果的媒体报道。材料既有利于引导考生认识文化经典的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又紧扣当下时代主题,传递了正向的价值观念。
材料一呈现的是荀子对学习与做事态度的思考,他认为只有登高山、临深溪,方能知晓“天之高”“地之厚”。荀子的话强调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开拓“视野”与“格局”,并隐含着不满足于现状,进而寻求突破的深意。
材料二呈现的是当代科学家站位高远,瞄准科技前沿,勇于突破创新,在多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事实,其背后是拳拳爱国心、熠熠强国志,是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些可以启示考生对格局视野、突破创新的思考,激发考生提升格局,立志成才;突破创新,急国所需。
两则材料共同指向当下的时代话题——新时代青年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站位要高一些,要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大舞台上去比较,去突破,不要关起门来“自我陶醉”“自我满足”。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努力成为有格局有情怀、能创新敢突破的时代新人。
“立德中学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规定了写作特定的情景场合。因此,在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时,应注意与这样一个特定节日活动的意义目的相联系。“假设你推荐的是‘格局·突破’”,则是以虚拟的语气明确了写作的任务要求,这是写作指令中的核心要求。“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则要求考生写作内容必须体现两则材料所提供的思考点及其关联,落实到写作之中,不能孤立地谈“科技进步”“个人发展”等,而应将“格局”与“突破”联系起来谈。
同时,“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还规定了写作者的身份——立德中学学生,有利于帮助考生聚焦审视表达的主体——“推荐者——我”,能为考生的作文立意提供支架,便于考生思想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写作任务;规定了写作特定的对象情景——给校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明确读者为校学生会相关负责人,写作需贴近这一对象,需考虑自己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对“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征集五四青年节活动的主题语”这一活动的价值意义。
“阐述你的思考与推荐理由”,则要求考生立足自身或同龄人的实际,阐明自己对提升格局、突破创新等方面的认识。考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充分阐述为何推荐“格局·突破”这一主题语的理由。文体方面,试题规定写一封推荐信,考生写作时须按照书信的基本格式作文。
写作的时候,考生要先厘定“格局”与“突破”两个概念。所谓“格局”,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认知程度。“格局”可以是一种站位、视野,更可以是一种胸襟、情怀;“格局”可以通过学习、比较、实践,不断摆脱认知的束缚和限制,最终获得提升与发展;“格局”有大小之别,不同的格局往往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所谓“突破”,则是指打开缺口,打破限制,超越困难等。它包括学识、技术上的突破,也包括思维品质上的突破,更包括道德修养上的突破,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
然后选好写作角度,立足于新的历史条件,从当代青年学生的特征去谈“格局”与“突破”之间的关系。如可以谈如何辩证看待“格局”与“突破”之间的联系,反思“自我限制”尤其是“自我陶醉”“自我满足”的危害,以及对“突破创新”的影响;可以侧重谈为何要“突破”,阐释“突破”于人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民族复兴的意义,对进一步打开“格局”的作用;可以侧重谈“格局”,阐释如何通过打开“格局”以实现“突破”,并提出方法和建议……凡此种种,皆可入文。同时,要注意不能仅是自圆其说,还要顾及不同的看法,或接纳或反驳,要有听众意识,交流意识。
立意
1.知格局而破格局,挣桎梏而开前路。
2.提升格局,人生方能破局。
3.突破自我,拓展人生格局。
12.2023年湛江高三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
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这是一道经典三元关系作文,也是一道启发类材料作文。
“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这句话对于我们立意来说至关重要。前半句“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说明考生不仅要能够阐述清楚三家之长,还要能点出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三种思想贯穿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在人生奋斗初期,要能“拿得起”,不能拈轻怕重。在具体写作时,可以思考什么人生阶段应报有什么态度,当然也可以由此引申到“治国理政”上面来。
后半句“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可见这篇作文凸显“文化自信”的意味。儒释道三家同属于传统文化范畴,没有高下之分。常言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如何从传统思想、传统智慧中汲取读书治学、人格修养以至经世致用的启发,决定我们在新时代能走多远。
总的来说,这次湛江一模的作文还是出得不错的。立足文化自信,注重思辨。是一篇能考出学生备考质量的好作文。
立意
1.为人处世,当有“拿得起”的担当,“放得下”的达观和“想得开”的智慧
2.博采三家之长,方致人生至境
3.兼济天下,放下执念,无问得失——从儒释道思想中汲取处世哲学。
【参考范文】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至少对于我是如此。我从儒家学到了“拿得起”,从道家学到了“想得开”,从佛家学到了“放得下”。人生需要这三种精神和气质。该在意时即在意,不该在意时就不在意,生活中要寻求符合自然的适意。人既要有“乐观”的精神,也要有“达观”的心境,还要有“冷观”的智慧。
儒家是追求入世、讲究做事的,要求奋发进取、勇于担当、意志坚定。概括为三个字,就是“拿得起”。王国维求学问的三境界很好诠释了这一思想。第一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重境界说的是历经磨难而逐渐成熟、成长,最终豁然贯通、水到渠成。这其中蕴含一个重要道理,就是苏东坡所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等待薄发。这就是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事业成功的完整过程。
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却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生活中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做到事事顺心,就要拿得起放得下,不愉快的事让它过去,不放在心上。有一个叫秦裕的奥运会柔道金牌得主,在连续获得203场胜利之后却突然宣布退役,而那时他才28岁,因此引起很多人的猜测,以为他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然,泰裕是明智的,因为他感觉到自己运动的巅峰状态已是明日黄花而以往那种求胜的意志也迅速落潮,这才主动宣布撤退,去当了教练。应该说,秦裕的选择虽然若有所失,甚至有些无奈,然而,从长远来看,却也是一种如释重负、坦然平和的选择,比起那种硬充好汉者来说,他是英雄,因为他毕竟是消失于人生最高处的亮点上,给世人留下的毕竟是一个微笑。
想得开,是智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获得成功。苏轼被贬谪,初到黄州写“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内心的纠结苦闷,可见一斑。但是后来呢?苏东坡被贬到更远的惠州,他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为苏东坡想开了,心态上的达观,让山水都换了颜色。而且人一旦达观,还能开拓出另一片领域,在失意处,做成如意的样子。他在海南,教化百姓,教民耕田,在一个蛮荒之地,实现自己济国安民的理想。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才是真的悲剧。
儒家讲“入世”,强调的是“有为”精神;道家讲“超世”,强调的是“无为”的精神;佛家讲“出世”,强调的是“空无”的精神。儒家告诉我们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告诉我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世,佛家告诉我们如何潇潇洒洒地辞别尘世。南怀瑾先生说:“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人生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儒、道、佛中得到解决。
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
儒家催人奋进,“拿得起”;佛家教人超脱,“放得下”;道家劝人依道,“想得开”。当今时代潮头汹涌,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任何个人或集体,尤其是吾辈青年,都应以拿得起的奋斗姿态为主基调,内修放得下的超然心态,外炼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方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拿得起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是放得下和想得开的前提,我们当以奋发进取为人生的底色。
拿得起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敢于进取,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于担当。且看杨宁拿得起脱贫攻坚的担当,结对帮扶,愈挫愈勇;亦看钱七虎拿得起守护人民的使命,为国铸盾,发白不悔。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们一样拿得起,中国越来越有希望。没有拿得起,何来放得下,又谈何想得开?当今,青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全面脱贫,蛟龙入海,神舟升天……生逢其时,责任在肩。我们不能做“躺平”族“佛系”党,尚未拿起,就考虑放下与想开。吾辈青年当拿得起时代的接力棒,踔厉奋发,力行不怠。
我们要拥有放得下的超然心态,才能更好地拿得起。
放得下是佛家哲学,却不是“佛系”文学,而是在入世奋斗征程中,在迷茫于追逐外物、困缚内心时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果说拿得起是“功成必定有我”的决然,那么放得下则是“功成不必在我”的泰然。正如陆鸿放下对残疾的耿耿于怀,自强自立,帮助更多残疾人;亦如沈忠芳淡泊名利,隐姓埋名,磨砺国家的剑与盾。他们或“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放得下心中束缚、外在物质,却拿得起千斤重任。放得下是为了更好地拿得起。吾辈青年在拿得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时,也要学会放得下之智,方能行稳致远。
我们要懂得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才能正确地拿得起。
想得开是道家勘破规律后的“不妄为”,是郭橐驼的“能顺木之天”的顺应规律。歧路面前,唯有顺道而行,才能正确地拿得起。且看,国内“港独“台独”分子上跳下窜,妄想倾覆国家的统一趋势;又看,国外某些霸权国家设置贸易壁垒,奉行零和博弈,试图挑战人类协同合作的发展潮流;再看,全球环境危机加剧,“北溪”管道被炸,日本核废水入海,此类种种都在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背道而行,终将自食其果!想不开,如何拿得对?而反观中国,拿得起维护和平的责任,放得下利益纷争,顺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律,尽显大国风范。吾辈拿得起之时,当怀想得开之道,避免妄为之举。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世界正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儒佛道三家之智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吾辈青年当以入世为奋斗主基调,内修出世超然之心,外行顺应规律之举,敢拿起,懂放下,能想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斩获佳绩。
13.济南高三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本想留在大城市,最终却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但也有人认为,她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审题
作文材料关联了现代文阅读《廊桥上的人生》的素材,将写作任务放在其体情境之中,以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的体验为出发点,把“读写”紧然地结合在一起。
《廊桥上的人生》一文中素秋最终回到家乡,作为导游,在对家乡的介绍中逐渐加深了对“廊桥”的认识,结尾升华至“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廊桥”,再次呼应了选择回到家乡的价值和意义。
作文要求学生在读过材料之后,对“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看似矛盾的问题做出选择,充分体现了对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关注,考查了学生对语文学科读写能力的把握程度。
“素秋最终回到家乡,用整个青春岁月守护了廊桥”和“有人认为留在大城市未必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这两句话既是审题的难点重点,也是审题的关键突破口。
材料以分号为标志,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素秋应如何选择,即“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大城市”,这是两种人生的选择。如果结合《廊桥上的人生》一文,材料似乎有“回到家乡”这个倾向:但文中也有“从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去奋斗,去打拼”,再结合生活实际,“留在大城市”也是一种人生选择,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人生价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选择并无高下之分,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在写作要求上,除了常规的要求外,特地强调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即不要再以素秋为例证。从类型上看,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从两者中选择其一或思辨地谈自己的选择,重点要谈出自己选择的原因。
“对于留在家乡、建设家乡还是外出闯荡,你有什么想法?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引导我们本次作文是“你”的“选择”,因此不能同时空地双选,只可能单选或在不同时期完成选择的转换,不能不分主次、先后、无条件地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双选或评价他人的选择。
写作时,重点应放在对做出选择的原因的阐释。
立意
1.选择回到家乡:(目的是建设家乡,造福家乡)
2.先外出闯荡(增长知识增长才千)然后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推动家乡特色文化的传承)
3.虽身在城市,但心怀家乡之情,有建设家乡之志,以实际行动助力家乡发展。
4.无论选择回到家乡,还是留在城市,都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为了推动家乡发展,为了服务祖国建设,为了民族更好的发展。
【优秀作文】
在家乡建设中绽放青春之花
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们面前应有尽有: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个中真谛流露其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文化繁荣,科技繁茂,城市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家乡大有天地,却鲜少有人愿意大展宏图。去大城市闯荡纵然机会众多,但投身家乡建设也未必一事无成。
建设家乡是青年一代磨砺意志品格、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黑天晴鹅》中有一句话:"挡在你面前的,只有你自己。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到家乡,多半是因为家乡条件简陋、资源有限。可正是这样与大城市金碧辉煌的不同,才更能锻炼出能吃苦,肯耐劳的新时代青年。当今物质世界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太多人随波逐流,只顾追寻六便士的踪迹,却忘了找回自我灵魂的月亮。留在家乡,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建设家乡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与时代同向而行。
马克思有言:“当个人理想与时代交融,你会感到生命永垂不朽。”滴水是有穿石作用,但滴水必须加入河海,才能形成浪涛。个人的理想奋斗,只有加入家乡建设时洪流中,方能有排山倒海、无往不前之势。当我们在追寻梦想的路上,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便是同时代偕行、为中国梦朝乾夕惕的奉献者、开拓者、进取者。
建设家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恒心。
恩格斯曾言:“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可以带你翻越世界上的一切高峰。”当我前们面对家乡建设时,或许一开始会感到一筹莫展,但只要我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孙中山有言:"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遇到想放弃的时候,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投身于家乡建设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外出国荡。山因肴而雄,屋因梁而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风口浪尖的城市间,只有以初心为浆,渡发展之舟,方能成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一定会挑起时代脊梁,致力于家乡建设,以已身照亮社会,绽放青春之花。
建设家乡,何须分离乡在乡
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因有了他乡。”窃以为这是对故乡较好的解释之一。
有位哲人则道:“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国。”套用他的话,不妨说:“凡我所在,就是故乡。”我们对故乡的情感,其实源自童年的回忆。回忆使久居之地变成家乡,而迁徙则让家乡变成故乡。
很多人呼吁留在家乡以建设家乡,和这些人及《廊桥上的人生》中素秋的想法不同,我觉得只要对自己发展有好处、对故乡有助益,在乡离乡都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并不反对热爱并终生守候家乡的人,他们的选择确是出于一腔热诚。苏格拉底一辈子留在雅典;康德除却极短的时间外一直待在故里小城柯尼斯堡;陶渊明为谋生短暂外出,却总是要回到柴桑旧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本就是人之常情。
新时代太多大学生返乡创业,浙江余姚的“巾帼新农人”谢琦超,辽宁抚顺的张思慧,福建霞浦的叶周敏……他们以赤诚热血撒向乡土,以聪明才智建设家乡,同样令人肃然起敬。
然而我们也同样理解不断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的年轻一代,和那些业已离乡并不再返乡的人们。他们或为求学或为谋生,被迫洒泪离开家园。其实身离家乡,未必意味着心弃家乡。他们也时时注目家乡所在的方向。
与有些人心中离乡者往往不爱乡的刻板印象相反,离乡者在得到更好的机会后,一般都更加踊跃地反哺家乡。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远赴南洋,但他心系桑梓,先后为家乡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刘强东在京创业,但他把京东客服中心和一系列业务落户家乡,使宿迁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迅速成长为“电商名城”。而各地新建中小学、供自来水、村村通、旱厕改水厕等,离乡人士的贡献,不都非常可观吗?
实际上很多人离乡,怕是因为家乡的就业成长机会不足,或者人多地狭、资源环境承载量有限。如果家乡机会所在皆是,谁又会执拗地辗转他乡?
而倘若把眼界放宽一些,对远引异国者来说,神州本处处是故乡;对去往空间站的星际穿行者来说,这颗覆盖着朵朵白云的蔚蓝星球,触目皆是家乡啊。
其实,只要心是一股绳,愿为这人类共同体建设更美好的家乡,我们又何必琐琐戚戚,定要分出个离乡和在乡呢?
不妨走向更大的故乡吧,那当是整个世界。
声明:图片摄影Kelly Sikkema,授权基于unsplash.com。内容源自“语文周报”,仅用于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关注公众号“作文素材吧”,可下载电子文档]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