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社会万象

医学伉俪捐献遗体,科学馆里再“相逢”

发布时间:2019-10-15
浏览次数:
有用: | 

时事聚焦

9月25日,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一对医学伉俪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这里“重逢”。

这场“重逢”感动了现场所有人,故事在网上流传开后,广大网友也为之深深震撼。

夫妇二人生前都是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丈夫李秉权,云南省神经外科奠基人,2005年逝世,按其遗嘱,遗体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妻子胡素秋,云南省妇产科专家,2015年去世,按其生前意愿,遗体也被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2019年9月25日,他二人的骨骼标本捐献接收仪式在昆明医科大学举行。

时隔多年,两位老人的骨骼标本再“相逢”,被一起安置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入口处。

现场的学生和亲友纷纷为他们献上鲜花,表达内心的思念和敬意。

李秉权来自腾冲的一个贫苦人家,自幼父母早亡,靠兄嫂织布供养,读到高中毕业。后又到昆明投靠同乡、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在其资助下得以到云大医学院(昆明医科大学前身)求学。

而胡素秋出身名门,她是护国战争名将、曾任云南省代主席胡瑛的千金。

1949年,两人缔结婚姻。新中国成立后,夫妇两人被聘到云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成为首批医生和教师。

李秉权在云南率先施行开颅手术,并开创了新的手术方法抢救颅脑中弹伤员,被授予解放军一等功。

胡素秋专攻妇产科,开创了多项省内新手术,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妇女更年期卫生》及多种教材讲义,直到88岁高龄才停止专家门诊。

二老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他们热爱的医学事业中,救死扶伤,著书立说,忙碌一生。

可即便这样还嫌不够。

作为医学伉俪,他二人都深知医学人体标本的重要性,深知其宝贵和难得。2000年,夫妇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表。

奉献完一生之后,他们还要奉献出自己的遗体,为医学、教学事业再尽最后一把力。

李秉权在临终遗言中写道: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

胡素秋在遗嘱中称: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最后再送解剖。”

在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墙上,写着这么几个字: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

这是李秉权、胡素秋夫妇一生的真实写照。

“李秉权、胡素秋教授无私奉献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医者的情怀,也明白生命的意义。我想,有时,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开始。

一名昆明医科大的学生如是说。

素材入文示范

曾经有一对医学伉俪感动了众多国人,他们就是李秉权、胡素秋夫妇。

二老生前都是昆明医科大学的著名教授,为医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去世之后,他们双双将遗体捐献给母校,供教学使用。

当他们的骨骼标本在科学馆“相遇”时,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这样的故事不仅震撼人心,还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会为人生的意义而感到迷茫。而李、胡二老的一生,包括他们对身后事的安排,为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


声明:部分内容综合自《人民网》,仅供作文学习,侵权即删。
题图摄影:Harli Marten
授权基于:unsplash.com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