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社会万象

街头放硬币真能测试出道德水准吗?

发布时间:2017-08-06
浏览次数:
有用: | 

001.jpg

时事内容

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几天,一箱箱硬币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的街头,让人无偿取用。硬币的闪闪银光简直要亮瞎小编的双眼,让人心底不禁发问,莫非是共产主义提前实现了?

相关视频也在朋友圈广为传播,闹市路口有一个盒子,里面装满了500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在盒子的旁边有一块醒目的告示牌:“如你急需用钱,请自取,每人最多5元。”不远处的摄像头拍下了过往路人的各种反应,活动发起者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实验,试图要得出某种结论。

相同的剧情在各个城市反复上演,广州、重庆、成都、西安、武汉、杭州……这些城市的人们都“被实验”了,最后的实验结果如何呢?

路过的行人看到箱子时,都感到新鲜和好奇。有人左顾右盼,似乎在看周围是否有人在监视、拍摄;有人几经犹豫后拿了几枚硬币;还有人往盒子里放钱,不禁让人心生感动。

各个城市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大家都非常遵守“每人最多取5元”的约定,几小时的实验结束之后,箱子里面还剩下大部分硬币,在有些城市,甚至还会多出一些硬币。

各方评价

“街头放硬币”的实验结果无疑让人感到温暖和欣慰,在人们感叹道德滑坡、人心冷漠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丝光亮和希望。但是对于这一热点事件,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下面摘取了两段网友留言,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观点:

网友甲: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耳边充斥着社会的恶意,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了信任,老人跌倒了不敢扶、捐款之前怕是诈捐、面对陌生人的求助要保持警惕……即使是做好事,也犹豫且保守。但是,看过这个视频后,我们日渐坚硬的心却被软化了,这么多美好的东西不应该被忽视,相信善良、相信爱!他们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我们,也感动了这个城市。”

网友乙:

“用几枚硬币测试人心,并上升到一个城市的道德高度,感觉太儿戏!作秀的成分更多!有谁傻到众目睽睽之下为几枚硬币把自己置身于道德谴责中?这种测试测不出一个人的良心,也测不出一个城市的品德高度,多了反而会成为一种笑话!要是把这些钱放在人少的地方,或者把这些钱变成百元大钞,你再试试?!保证你连箱子都找不回来。”

小编视角

(一)在布满监控的闹市区,500枚硬币测试不出任何东西。

大家都遵守了“最多拿5元”的约定,是否就能证明人们的道德水准普遍较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现在的一元硬币,价值非常有限,人们装在口袋里都会嫌累赘。而在人口密集的闹市,众目睽睽,布满监控,谁会冒着当众出丑的风险去贪图几枚硬币?有人左顾右盼,有人几经犹豫,他们或许是在揣摩这一事件的本意,或许是在权衡利弊作出判断。破坏规则的风险和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如网友所说,把硬币换成百元大钞,把地点换成人少的僻静之处,你再看看结果会如何?

所以说,这样的实验测试不了人性,证明不了城市的文明程度,由此引发的“道德狂欢”更是没有逻辑支撑的一厢情愿。

(二)道德很难测试,人性不容考验。

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构成,很难进行简单的评判。评价一个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更需要深入分析,多角度考量。几个小时的街头试验,无论考察范围还是考察深度都远远不够,仅凭单一环境下的个体行为,不可能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测试道德、考验人性的做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人性不可考验,也经不起考验,永远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俯瞰别人,永远别去考验人性。

丹麦著名医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芬森晚年想培养一个接班人,在众多候选者中,芬森选中了一个叫哈里的年轻医生。但芬森担心这个年轻人不能在十分枯燥的医学研究中坚守。有人给芬森提出建议,安排一个人假意出高薪聘请哈里,看他会不会动心。然而,芬森却拒绝了乔治的建议。他说:“哈里出身于贫民窟,怎么会不对金钱有所渴望。如果我们一定要设置难题考验他,一方面要给他一个轻松的高薪工作,另一方面希望他选择拒绝,这就是要求他必须是一个圣人……”最终,哈里成了芬森的弟子。若干年后,哈里成为丹麦医学家,当他听说了芬森当年拒绝考验自己人性的事,老泪纵横地说:“假如当年恩师用巨大的利益做诱饵,来评估我的人格,我肯定会掉进那个陷阱。因为当时我母亲患病在床需要医治,而我的弟妹们也等着我供他们上学,如果那样,我就没有现在的成就了……”

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去考验别人的人性,然后两败俱伤。

(三)“街头放硬币”表面上是道德测验,背后其实是营销套路。

互联网时代玩的是眼球经济,微博、公众号这些自媒体更是如此,只要内容能在网上疯狂转发,就意味着大把的广告收益。蹭热点,写爆文,是各家自媒体做梦都在想的事情。而各种“道德事件”无疑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诸如倒地老人无人敢扶、大马路上被撞倒无人施救……在人们对社会道德水平普遍感到焦虑的时候,发起街头道德测试显然挠到了公众的痒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街头放硬币”视频在朋友圈大肆转发,观看人数很快就突破了100000+。不管测试结果有无意义,发起方的营销策略已经成功。

道德测试结果温暖人心,人们仿佛从中看到了一个大同社会,但是这个看似美好的结果,却掩盖了测试者并不单纯的动机。毕竟没有任何一个人、一个公司有权充当道德测试者和审判者的角色。“道德”不应该成为牟利的工具,这种行为也与道德所倡导的“真善美”相去甚远。所谓道德测试,其实并不道德。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