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时事热点 > 焦点事件

“嫦娥四号”登月,举世瞩目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9-01-06
浏览次数:
有用: | 

时事聚焦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嫦娥四号”此次登月的意义非同寻常:它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开启了人类月球探测新篇章,如美国《华尔街日报》的评论: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是中国航天计划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此次任务不仅是一项科技成就,也是对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一个完美注脚。”

“嫦娥四号”登月是举世瞩目的大事件,当然也是最鲜活、最有力的作文素材。那么,如何才能把它恰当地应用到作文中呢?素材君帮大家构思了四个不同的应用角度。

角度一:大国崛起的注脚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在上个世纪已经起步。

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是人类外太空探索史上的巅峰一刻。

当看到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个脚印时,观者无不心驰神往。

然而,长期以来,全世界只有美、苏两国掌握了探月甚至登月的科技实力,其它国家望尘莫及。

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的两个大国在探月的道路上速度放缓,再没有长足进步。

这时,中国开始迎头赶上,正如《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

进入21世纪后,成功让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的只有中国,此次通过挑战月球背面着陆,中国有望在月球开发领域领先世界一步。

多年以来,中国科研人员在相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用智慧和汗水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硬生生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登月”之路。

伟大的“中国梦”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嫦娥四号”成功登月无疑是大国崛起的一个有力的注脚,足以令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欣喜、自豪!

关键词:中国梦  大国崛起

角度二:迎难而上的精神

一直以来,人类的月球探测,甚至包括大名鼎鼎的“阿波罗”登月工程,所有探测器的着陆点都集中在月球正面。

到中国“嫦娥三号”时,月球正面已经着陆过20个探测器,然而背面为0。

其中原因主要在于:背面着陆的难度远远大于正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嫦娥三号好比降落在华北大平原,而嫦娥四号好比降落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

“难度大、时间短、风险高。”吴伟仁如是评价“嫦娥四号”此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的突出特点。

然而,风险越高意味着回报也会越大。

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能够获取许多正面无法获取的重要科学数据。

于是,“嫦娥”科研团队决定克服艰难险阻挑战这个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嫦娥四号”在预定着陆点成功着陆。

面对困难和挑战,“嫦娥人”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航天人的“两弹一星”精神,更在此基础之上树立了迎难而上、超越自我的“探月精神”。这是他们能取得非凡成就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困难与挫折  超越自我

角度三:年轻一代的担当

“嫦娥四号”成功登月的背后,还有一个特别的数据值得关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嫦娥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这一数据意味着,在中国航天科技领域,新一代科研人员开始崭露头角,甚至逐渐挑起了航天事业的大梁。

今天战斗在“天宫”、“神舟”等重大航天项目的主力军,大都是30岁以下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

“天宫二号”实验室副主管设计师只有29岁。

全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科研队伍不下十几万,其中80后占据了八成以上,甚至已经有90后加入中国航天科研大军。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的航天科技队伍后继有人、日渐壮大,同时也激励着莘莘学子,要更加勤奋努力,争取早日成为振兴中华的挑大梁者、中坚力量。

关键词:新生代  责任与担当

角度四:对外开放的决心

为增进国际交流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不仅携带了中国的实验项目,还搭载了荷兰、德国、瑞典和沙特阿拉伯四国的科学载荷。

其中,低射频电探测仪是与荷兰合作,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是与德国合作,中性原子探测仪是和瑞典合作,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是与沙特合作。

此外,在任务成功后,“嫦娥四号”收集来的一手科研数据将会全部对外公开,欢迎全世界科学家共同研究。

因而,眼前的“嫦娥四号”,不仅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它的科学和工程意义,对整个人类而言都是重大突破。

我们在航天、探月领域取得的成果,并没有关起门来独享,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和全世界、全人类共享。

这既彰显了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的风采和担当,同时也用事实说话,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正如习主席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关键词:开放与保守  改革开放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