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人物素材 > 现代人物

田家炳:小公寓里的大富豪

浏览次数:
有用: | 

0_6&4_5.jpg

导语

2018年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方网站发布《田家炳博士讣告》,一生致力于支持国家教育发展的田家炳博士于当天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人物简介

田家炳,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

1935年不足十六岁时父亲逝世,乃辍学从商,肩负持家重担。

1937年远赴越南推销家乡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树胶工业。

后感于印尼排华风潮日盛,又为了让儿女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于1959年毅然举家迁到香港,在新界屯门填海建厂,生产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1982年,本着“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捐资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各项公益事业,泽荫两岸四地。

田家炳先生的高风亮节,赢得社会各方的称颂。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1996年,英国女皇亲授M.B.E.勋章(大英帝国成员勋章);

201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内地、香港、台湾十多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与院士荣衔。

百校之父

提起田家炳的名字,内地教育界都不陌生。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田家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育是关系国家强弱、文化盛衰的百年树人大业,资助教育是“把钱用在最有用的地方”,产生的效益远大于把财富留给个人。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

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但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别墅的一个公寓楼作为新家。

田家炳在接受华商名人堂访问时回忆说: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

记者问他后来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则回答:

“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对资金,田家炳想一次性捐出承诺的款项,却苦于拿不出那么多现金,于是贷款600多万港币进行捐献,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

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俭朴生活

动辄捐款几百万、几千万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

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

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他回答道,全港七百万人,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就能省下七百万个罐。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

人物解读

纵观田家炳先生的一生,幼时失怙,筚路蓝缕,于艰难困苦中凭借胆识与智慧创下巨大产业。之后却不贪图个人享受,把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

相对于构建个人商业帝国,他更为看重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国家、民族的贡献与担当。

他把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和国家命运、民族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

类似于田家炳的华人爱国企业家还有不少,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是过去一百年来华人世界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值得每一位国人景仰和学习。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