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加微信
素材随手查
首页 > 好词好句 > 叙事

关于“重阳节”的好词好句

浏览次数:
有用: | 

000.jpg

描写重阳节的词语

  1. 茱萸、登高、远望、菊花、避灾、敬老、思念、赏菊、孝心、眺望、团聚
  2. 重阳糕、插茱萸、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节、老人节
  3. 心旷神怡、健身祛病、步步登高、九九归一、登高远眺、遍插茱萸、登高望远、岁岁重阳、源远流长、消灾避祸、登高思亲、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赏心悦目
  4. 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5.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关于重阳节的谚语

  1. 重阳无雨一冬晴。(苏、浙、鄂等)
  2.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3. 过了重阳节,一怕霜来二怕雪。(鄂)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异乡:他乡。佳节:美好的节日。倍:加倍,更加。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我独自一人在异乡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故乡的兄弟们今天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我一人。)
  2.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3.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明·文森《九日》(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4.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唐·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5.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唐·杜甫《九日》(竹叶:指竹叶青酒。既然在重阳节不能喝酒,那么菊花也没有必要开放。)
  6.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唐·李白《九日》(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风吹落,友人你们在哪里?你们还好吗?)
  7.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唐·王勃《九日登高》(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8.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宋·李清照《醉花阴》(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9.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一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在异乡共同喝着金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10.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唐·李白《九日登山》
  11.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12.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唐·王缙《九日作》

描写重阳节的句子

  1. 金风送爽,秋阳宜人。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它为何叫重阳节呢?因为我国古代对数字的称谓颇有讲究:一、三、五、七、九等奇数称阳数;二、四、六、八、十等偶数叫阴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2. 一块重阳糕,一束菊花,一句祝贺语,重阳节是酿在秋天里的一杯醇美的酒。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一定要邀三五好友,一起登高望远,在秋高气爽中抛开烦恼,放开心胸,尽享这迷人的金秋。
  3. 农历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相叠,故为重阳。重阳节自远古兴起,从金秋走来。这一天,人们出户郊游,登高望远,赏菊,朋友相聚。“自古逢秋悲寂寥”,是说从古以来,文人到了秋天总是悲伤,感到寂寞空虚。因此,重阳节的诗词大多以感叹时光易逝,思念家乡亲人为主,于是就有了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类的诗作。毛主席也有一首著名的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同样是写重阳节的诗词,我们从中却看不到一丝的伤感和寂寥,有的只是乐观豪迈和昂扬振奋,也许这就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超凡之处吧。
  4. 最美是重阳,美在一份思念,美在一份景致,美在一份孝心,美在一份诗酒情怀。这份美,在与亲人的团聚中得以熏染和升华,放射出最真实、最朴素的幸福光芒。重阳日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更加健康长寿。
  5. 农历九月还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叫“菊月”。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金灿灿的菊花绽芬吐翠,傲霜怒放,彰显出生命的坚贞与高洁。她那昂首的姿态,使风霜不再肆虐,让大地变得分外迷人。秋风瑟瑟的日子里,我们登高望远,看南飞的大雁在蓝天上振翅翱翔,看丰收的稻谷在阳光下颗粒归仓,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油画啊!我们捧起汗水凝成的希望,走在重阳的路上……
  6. 古人的重阳登高反映了人们消灾避祸的美好愿望,现代人给这个节日赋予了崭新的意义。秋高气爽,有人远足旅行,饱览风光,寄满腔热情于山水;有人参观菊花展会,抒节日愉悦之情于诗画;还有人去户外活动筋骨,调整心态,融健身、休闲于一体。
  7.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秋的美丽,秋的深沉,秋的寥廓,秋日的重阳,秋日的我们,站在高处,眺望远方,遍地是金,原来希望就在脚下,高歌一曲《秋声赋》吧,年年岁岁重阳日,岁岁年年人未老!
  8. 这一刻,菊花酒摆放在桌前,咏菊诗回响在耳畔。那是“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的无奈;那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等待;那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美景;那是“抱病起登江上台”的忧思……那些温暖的、豪迈的、多情的诗句尽在耳边,将个节日渲染得厚重又令人陶醉。
  9. 秋日的霜晨,天气已经微凉,庭院里五颜六色的秋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今天是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就让我们与这““花之隐者”作伴,陶醉在这美好的节日吧,因为“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啊!
  10.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古人对数字“九”很重视,把它当作“天长地久”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要给老人赠送糕点,因“糕”、“高”谐音,体现对老人高寿的庆贺,也是祝福他们活得更长久的意思。从晋魏时期开始,我国就有将重阳糕和菊花献给老人的传统。现代社会的重阳节,各级老年协会都要给老人发放慰问金,并组织他们参加歌咏、舞蹈、书画等有益身心的庆贺活动,让老人们老有所乐,真正分享和谐社会带来的祥和与温暖。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

  1.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高山、高塔。
  2.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3.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4. 插茱萸和簪(zān)菊花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百姓会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人们相信这样能驱邪治病。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绸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1. 重阳节的起源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醪:读láo,指浊酒,今称甜酒或醪糟;靡:无;靡由:即无来由,指无从饮酒;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华同“花”。)
  2. 重阳节的神话传说  据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里记载: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糟蹋。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不过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在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3. 孟嘉落帽  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他在当时最有权势的大将军兼荆州刺史桓温的幕下当参军。九月九日,大将军桓温邀集宾客幕僚作登高盛会,在山顶大摆筵席,饮酒赋诗。出席宴会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齐,杯盏相酬,兴致很高。突然,一阵风刮过,把孟嘉头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这时已有几分酒意,竟然没有察觉帽子已不在头上。但主人桓温已经看见了,便叫在座的孙盛作文章嘲笑他。孙盛也是当时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温的命令,在席间写了一篇文章戏弄孟嘉。没料到孟嘉虽已酒醉,但神志不乱,依然文思敏捷。孙盛的文章刚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笔来,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满座的人读了他的文章,都叹息称好,一时传为美谈。
  4. 白衣送酒  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花,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有着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休。
  5. 骊山传说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作文素材吧 www.zwsc8.com

适用主题

自然 四季
分享到: